第2课 贞观之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2 贞观之治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yi/34464.html

相关阅读:第12课 东汉的强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