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
(一)设计思路
《繁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与具有相近写法的同册课文《幼时记趣》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谈“星”
星星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词句,让他们谈起来人人都有话说。综合他们所说的,不但让学生自己惊喜,还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词语有“繁星如海”、“众星拱月”、“熠熠闪光”、“疏星淡月”、“星罗棋布”、“灿若明星”等等;句子有“瞧,星星!一个,两个,三个……催璀璨璨,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淘气、幼稚又充满神秘、智慧的眼睛。”,“夜幕降临了,一颗颗调皮的小星星纷纷跳进了银河,把自己洗得亮亮的,它是那么的晶莹……”等等。
2、学生读“星”
(1)默读。初读课文,说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划出“我”三次看星感受的句子。
(2)朗读。a、把握感情基调。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三次观星的画面(从前,庭院里,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菜园,蓝天,群星——如今,海上,船舱,半明半昧的星)。
b、老师范读。
c、讨论话题:三次写观星感受的句子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d、组织学生从语调、语速、轻重等方面联系具体语句体会,然后分组朗读评比。
(3)比较阅读。
学生讨论交流。尽管《繁星》和《幼时记趣》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很大相似,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明确:修辞,想象和联想,观察仔细(见精彩片段)。
(4)朗读最后一段,动手画巨人图(放映部分学生作品)。
3、学生写“星”
(1) 学生谈关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体验。
(2) 认真观察,结合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同学间交流。
二、精彩片段
师:我们回忆一下《幼时记趣》讲了哪几件事?
生:第一件是“观蚊成鹤”,第二件是“神游山林”,第三件是“鞭打蛤蟆”。
师:很好,概括的很准确。你最喜欢那件事?
生:我最喜欢第一件,把蚊子罩在白色的帐子里,用烟去喷它,将此当作青云白鹤图来观赏。我觉得这种想象非常奇特。
生:我喜欢第二件,把小草当作山林,把虫蚁当作野兽,这种想象非常大胆。
师:很好。回答得很有理。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繁星》和《幼时记趣》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两篇课文想象力都很丰富。
师:好,请这位同学具体来谈谈想象力丰富这一点!
生:《繁星》中最后一段把一群星星组合成一个巨人,这是想象力丰富最突出的例子,还有作者的各种感受部分都与想象有关。《幼时记趣》里的想象丰富部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
师:看来同学们鉴赏文章的能力已很强了。顺便问大家一下,想象在文学上很重要吗?
生:那当然!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西游记》和《堂吉柯德》等名著的问世,也造就不了屈原、李白这样的天才。
生:记得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我们鉴赏要靠想象来补充形象,我们创作要靠想象来使文章生动。
生:所有文学家都有很强的想象力。
师:很好。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家的想象力会那么强?能在这两篇课文中找到部分答案吗?
生:因为他们能够“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师:对!凡是宇宙中活的东西都有着文学的美。枯藤的美胜于王羲之的字,悬崖的庄严胜于张梦龙的碑。一篇名作就是大自然的一个伸展,试想,如果观察不仔细的话巴金能把天上的星星看成巨人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吗?
生:不能。观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欣赏美创造美的条件。
师:对!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心灵等等。只要我们学着用巴金和沈复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那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就会多一些笑容,少一些哀愁。同学们,想不想去体验一下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所带来的喜悦啊?
生:想!(异口同声)
师:好!请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变化的云)!这里有很多云的形状,看那位同学想的形象多。愿说的说,愿画的画!同学间交流(学生说的说画的画,气氛非常活跃。)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好感受生活!
生:我要放飞我想象的翅膀,在无穷的大自然中翱翔!
生:我不但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创造出美来让大家欣赏!
三、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yi/58540.html
相关阅读: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