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解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离不开地理。
2、了解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导入:新学期开始,课程表中有一门新课,就是地理课。地理课是学什么的呢?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分类)(讲授新课)学生的理想分类后大体有这些:
第一类:建筑师。告诉学生要想当建筑师要学习地理,比如说,画图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
啦,要学地图,比如说在什么地方设计建筑,当地的地形条件如何等等,都到用到地理知识。
第二类:服装设计师。还得学地理,比如说在国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面料,也就是各地的棉花以及蚕丝等的分布,什么季节什么时候设计什么样的衣服,比如说给非洲设计什么样的衣服呀,皮袍可以吗?所以你得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因地制宜,设计人们喜欢的衣服。
(就是说,不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话,干什么都得学地理)老师介绍初中地理内容。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说出下列地区收入以什么为主?在生产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见课件图片。
看p3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巴比伦介绍
提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问题
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谈,你们一定感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地理课将带领你们进一步观察世界,认识中国,让你们感受到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不论地理课选择讲述的地区距你是否遥远,传达的地理思想却是共同的,是终生受用的。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程标准:
1.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理解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地理依据。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的特征,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特点。
4.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2.通过演示、绘制简图等方法领会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观察地球仪,并自制地球仪模型,认识地球仪的主要地理特征。
4.用对比的方法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结合地图与地球仪掌握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地球形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曲折和艰苦的,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地理思维。
2 通过经纬网的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3 通过自己动手演示,制作,以及与他人合作等形式,感受参与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
3.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5.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某地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宇宙中空间位置及经纬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制作模型,读图分析,对比,归纳,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学生讨论)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 地球的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并提出问题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多媒体展示“海边看船”、“月食”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 按照教材中的要求,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如果有同学到海边亲身体验过,也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二组 图1.4是一幅月食照片。古铜色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注意观察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状?(弧形),推测这和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
三组 讨论为什么“站的高就看得远”?这和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如果大地是平面的,不是球面是不是也这样?
四组 你打算用哪个事实说明地球是球体?
小组活动小结:
一组学生: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并试图画图解释。
二组学生: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三组学生: 如果地面是平的,站的高和低看到范围应该是一样的,正因为球面的弯曲的才“站得高看得远”,并画图说明。
四组学生: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通过大家的争论,我们知道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事实,你觉得哪些最有说服力?
学生: 麦哲伦环球航行(结合阅读材料)。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教师: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1: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
学生2: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学生3: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我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承转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在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2 地球的大小
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学生: 读图1.2,说明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补充资料明确地球并不是正球体,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承转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全貌,但是地球太大了,要了解它,就必须借助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一 观察地球仪
教师:1地球仪上有什么?
2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一样吗?
学生:观察地球仪结合图1.5、1.7小组进行讨论,认识地球仪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教师:出示问题,请判断
(1)地球上真的有经线、纬线和地轴。
(2)地球仪设计时可以随便倾斜。
(3)地球仪能够反映地球的真实现状。
(4)地球和地球仪一样是标准的圆球。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 制作地球仪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做地球仪,分小组利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在教师指导下更好的认识地球仪。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巩固与运用】 略
第二课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知道了多少?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地球仪,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球仪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仔细观察地球仪有许多点和线,让我们来研究经线和纬线。
【纬线和经线】
1 认识经纬线
教师:展示地球仪,示意图。
学生:动手画画经纬线,演示不同情况下经纬线的状态。
(赤道地区的经纬线,两极地区的经纬线 中纬度地球的经纬线)
承转 经纬线有何不同?
2 比较经纬线
分组观察地球仪,填表(表中某些项目的内容由教师写出,其余项目的内容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通过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经纬度、赤道等地理名词的几何形状特征及作用)。
一组: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
④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二组
①什么是经线?经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经线长度有什么规律?
③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共同完成表格
经线(子午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完整的圆圈
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的纬度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方向南北 东西
数量无数条 无数条
承转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怎样给他们起名字?
3 比较经纬度(仍然分两组)
一组
纬度是怎样规定的?怎样表示?纬度的范围是多少度?
二组
○1经度是怎样规定的?怎样表示?经度的范围是多少度?
两组同学采取竞赛的形式。
活动结果展示如下: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以赤道为界南北各900从本初子午线东西各1800
代表字母 N S E W
承转 在地球仪上,有一些经纬线很特别,你都知道吗?
4 半球的划分
教师:展示图片,演示地球仪怎样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学生:读图或地球仪明确划分界线。
教师:提出问题
○1为什么不用00—1800经线划分东西半球?
○2南纬就是南半球,北纬就是北半球,东经就是东半球,西经就是西半球,对吗?
○3 根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在世界地图上判断中国在那个半球。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解析难点: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填表: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圆圈半个圆圈
指示的方向东西南北
长度的分布赤道最长向两极缩短。 相等
标度的范围由0°纬线向南北各分作90°。 由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
度数的变化规律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相同度数的区分 S : “南纬”
N : “北纬” E : “东经”
W: “西经”
零度线的确定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以20°W 和160°E
【巩固运用】略
第三课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师:如果你给其他班你小学的同学描述你在班里坐的位置,你会怎么说?哪种说法最准确?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简单评介,引导学生建立经纬网定位的观点:“要说明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展示海上寻找船只的画面,让学生领会经纬网定位的意义。
活动一 利用经纬度找位置
1 展示局部经纬网图,利用经纬网图,找到下列地点的确切位置:
(1)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 S、150° W;
(2)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 N、 125.3° E。
教师:注意纬度与经度的变化规律,区分东经与西经、南纬与北纬。
学生:相邻同学互相帮助完成好。
2 想一想:一个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位于纬度40°、经度116°的北京一同度假旅游。他们按照信中所写的纬度能聚会在一起吗?可能发生什么差错?
学生:他们四人很难聚到一起,因为信中没写明准确的地点,就纬度40°而言,有南纬40°和北纬40°;就经度116°而言,有东经116°和西经116°。于是,按信中所定的地点就有四处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因而他们四人既有可能在一地相聚,也有可能在两地、三地,或四地分别等候。
3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完成
经度纬度地名
1170E390N
1230W490N
1510E320S
活动二 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地名纬度经度
上海
伦敦
纽约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完成
1 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
A B
C D
E
活动三 利用经纬度判断半球位置。
1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 观察中国图根据中国的经纬度判断中国位于 半球 半球、大部分位于 纬度(高 中 低)
教师:点拨,协助。
学生:积极探索,交流互动,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内容,利用板书总结。
板书设计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三、经线和纬线(列表)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圆圈半个圆圈
指示的方向东西南北
长度的分布赤道最长向两极缩短。 相等
标度的范围由0°纬线向南北各分作90°。 由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
度数的变化规律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相同度数的区分 S : “南纬”
N : “北纬” E : “东经”
W: “西经”
零度线的确定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以20°W 和160°E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四、经纬网——定位
课堂训练:
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BCD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解析: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程标准:
1.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利用图表说明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用地球仪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通过游戏活动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五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根据文字图片资料分析,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参与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明确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资料,提出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学生演示地球仪,观察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3 让学生看图片“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结果展示:
(边演示)(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越往东的地区,时间越早。
活动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转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 )地球是透明的会怎样?
(3) 地球自东向西转情况会怎样?
(4)中国国土辽阔,当最东部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部还是繁星满天,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与补充纠正。
课堂小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
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巩固运用略
第二课
【地球公转】
活动一 演示地球公转
教师:展示图文资料,提出问题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分组演示、观察、讨论,填表
公 转
方 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4.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进行演示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教师: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二 季节的形成
1课件展示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什么时间地面获得热量多?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获得太阳光热多少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2 拓展延伸
○1当北半球为冬季的时候,南半球也是冬季吗?
○2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去南极考察,下列哪个时间合适?
1月 5月 7月 10月
学生踊跃讨论。
教师强调要点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我们进入冬季时,南半球为夏季,南极地区为极昼。
课堂小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巩固运用 略
第三课
导入
请你描述我们这里的气候特点,世界的其他地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太阳热量多少是不同的,分为五带,这节课,同学们来研究五带的形成和特点。
【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一
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出示问题: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
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②在地球公转中,你认为地球表面各地哪儿获得光热最多,根据什么判断的?
(赤道附近,有阳光直射)
○3观察下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填出二分二至。太阳的直射点只能在哪个区域移动?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4你认为地球的哪些区域获得热量最少?为什么?
(两极 光线斜射的厉害)
○5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地轴是竖直的,会是什么情况?
(太阳的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
师生小结: 由于地球在公转中始终保持一定角度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光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之间获得热量最多,越向两极获得热量越少,形成不同的热量带。
活动二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1请各小组完成下表:
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每组选出代表,用自己的画描述每一带的特点,看谁表达的最好。
3利用地图或地球仪确定中国位于哪一带?
(大部分在北温带,有小部分热带,没有寒带)
4你认为我们当地所在的热量带有什么优越性?(畅所欲言)
课堂小结:
在图中填注五带名称、界线、及主要地理现象。
巩固运用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三、地球的五带
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第三节 地图 教案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4.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6.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在读图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掌握地图运用的方法,认识地图的重要性。
2.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图运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结合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教学难点:
1.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导入:如果画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你打算画出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大门、操场、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两位同学上来,试着简单的画一下。(学生活动)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引出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的基本要素】
1. 比例尺
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
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活动 一 读台湾岛地图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活动展示:小组互助进行比例尺公式的灵活运用。
活动二
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23"中国地图"和" 北京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23"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答案
中国地图北京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广州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活动展示: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①、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②、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课堂小结:
巩固运用略
第二课
复习导入
地图的三要素?
2.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1)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2)教师出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例如世界图、中国图、北京市区图等,让学生思考应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可以从已学过的地球仪上的方向辨别入手,让学生复习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了解在地图上同样可以用经纬线确定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地图,而大比例尺地图的经纬差比较小,这类地图往往没有经纬线。这时就要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一般规则。还有的地图标有“指向标”, “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一般是指北。
某村平面图
想一想 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归纳 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
读图回答 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
①A在D的什么方向?
②D在C的什么方向?
③B在D的什么方向?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网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
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①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别。如图中:A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A在D的北方,D在A的南方。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
②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如图中:C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C在D的东方,D在C的西方。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
③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如图中:D在B的西南方,B在D的东北方。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一是假设组合法
a.先看B、D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B——东,D——西;
b.再看B、D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B——北,D——南;
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
d.二者的相对位置:B在D的东北方,D在B的西南方。
二是定位组合法,如B在D的什么方向?
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
b.以D确定B在D的右上方;
c.D点向右——东,向上——北;
d.组合右上——东北,的以,B在D的东北方向。
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
引导分析 展示下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
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
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
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甲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顺西(A)逆东(B)。
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乙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顺东(A)逆西(B)。
总结: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无经纬网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
(1)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参考教科书提供的图例),然后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也要指出,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很多地图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必死记硬背,关键是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小结:
地图要素---方向-----一般定方向------指向标定方向------经纬网定方向
巩固运用略
第三课
导入
地球表面有高山,深谷,陆地、海洋,高低起伏大,用什么样的地图,可以把这些表现出来呢?
【地形图的判读】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
课本P16 图1.27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
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1. 观察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教师可以自问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2)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等高线
(1)出示等高线的地形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根据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等高线图。
(2)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块橡皮泥(核桃或鸡蛋大小的一块即可),制做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制作过程最好由学生参考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提示和指导。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
(3)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总结: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4)让学生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书本p17 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 表示高原
3000~5000 表示山地
完成活动1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海拔高海拔高<500米有的高有的低 在200以下
地面起伏程度 地势平坦,边缘较陡 较陡坡度和缓 四周高中间低 地势平坦
3.活动2
教师在讲桌上摆放一个山地模型,并请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提问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形剖面?假如利用这个模型,如何操作能看到某地形的剖面?
(2) 若利用此地形模型进行操作,能得到多少个地形剖面?
(3) 若想利用一幅等高线图,了解某两点(图上是A-B)之间的地形起伏情况,应该怎样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根据图中提示的信息分析归纳说明。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
2、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二: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到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课堂小结: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③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
巩固运用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yi/70380.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地理第 四 节 欧洲西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