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讯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的《星际迷航8:第一类接触/战斗巡航》电影情节中,人类将在2063年4月5日与外星智慧生物发生第一次接触。由于人类建造的“凤凰号”飞船进行曲速航行的痕迹被宇宙中另一种智慧生物?瓦肯星人的飞船探测到,于是改变航向飞临地球,这是人类与外星智慧生物的首次接触。但是,现实中这类事件是否会发生呢?
华盛顿邮报的科普作家、《第一类接触:寻找地球之外生命的科学突破》作者马克?考夫曼(MarcKaufman)认为:“如果我们以《星际迷航》中的人物斯波克(Spock)和他的瓦肯星种族等情节为根据,那么宇宙文明之间的接触会朝着必然性事件发展。但从人类的角度看,接触外星人必然是对宇宙观的彻底改变。在此之前,关于宇宙智慧生物的话题一直在被讨论,有些人认为不可能发生智慧生物之间的接触事件,然而,如果发生了与另一个文明的接触,其会预示着什么呢?”
认为宇宙中的智慧生物不可能发生接触的观点认为宇宙中本来就不存在除了人类以外的智慧生物,其依据便是著名的“费米悖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类花上数百万年时间能旅行至银行系各处,那么如果外星智慧生物存在,并且只要比人类早进化数百万年,那么它们就已该到达地球了,由此可得出两个推论:要么外星人存在且已经在地球上,要么宇宙中只有人类。对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研究人员却显得“胸有成竹”,认为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智慧生物来到地球的迹象,因此它们就不存在。
但科普学家考夫曼认为宇宙空间的广阔浩渺完全超越一般人想象能力,系外行星的数量更是非常庞大,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发现新的系外行星的观测报告,尤其是相当数量的系外行星位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宇宙中已确认为普遍存在,因此很难在逻辑上确定没有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此外,另一种反对“第一类接触”可能发生的观点认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智慧生物,它们还仅仅停留在微生物阶段。根据现有的宇宙探索结果,确实还没有发现已经有外星智慧生物与地球文明发生接触。
人类的科学发展也仅仅数百年的时间,将其与宇宙漫长的时间长河相比,显然是太微不足道了,甚至可认为什么也没发生。在近乎无边的宇宙时间和空间下,一个文明由单细胞生命逐渐演化至能掌握宇宙航行技术的智慧生物,甚至是已经进化了数亿年之久,但还是不会发生文明之间的接触,这是因为它们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它们在另一个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发展其文明,空间的隔离使得我们无法发现彼此,更重要的是,可能它们的文明已经灭亡了,而人类文明才刚刚开始演化,时间上不同时性也使得“第一类接触”事件无法发生,犹如一个文明走了,而另一个文明却来了。
考夫曼认为在目前对现有的事实下,除非我们想说宇宙是由神创造的,或者是一个极为巧合且难以置信的事件,即宇宙只有地球这里的空间环境适合生命存在,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现在的宇宙,是因为宇宙本来就是为了人类而存在,如果宇宙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出现,这就是著名的“人择原理”。但最好也最符合逻辑的观点认为外星智慧生物是存在的,但它们没来到地球,地球之外的宇宙生物不仅有智慧文明,也有简单的微生物。
目前科学家已经推算出在宇宙中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存在的行星数量可达数十亿颗,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遍布于宇宙中,它们需要的仅是合适的空间环境。因此没有理由认为生命以及进化是地球独有的,这就如同14或者15世纪流传的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生命的中心。随着我们对宇宙认为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以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前导下,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我们发现,对宇宙的认识已成为一种真正的科技变革力量,推动着人类寻找外星生物。
现在,几乎每一天都有系外行星被发现,从科学的角度看,表明了科学正往某一个方向前进,接下来的数十年显然是一个系外行星发现的阶段,我们要做的便是研发最新的系外行星探索技术以及相关的补充理论。系外行星的大量发现,天体生物学可能是下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因为我们探索宇宙的目的之一便是发现外星生命,这无疑是个突破口。科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们。最近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宇航局削减行星任务的预算使得不能发射更多的探测器进行空间探索。
在各大研究机构和学校,从基因工程合成生命到研究宇宙学、天体化学等,所有的研究都可关联到对另一个世界生命的探索,这是一个真正有意义并且将获得收获的领域。因此,如果明天外星智慧生物的宇宙飞船来到地球,我们该如何应对?从科学层面上说,我们有希望获得只有高级文明才掌握的宇宙奥秘,对浩瀚的宇宙更加敬畏。但也应该考虑,诸如著名天文学家霍金所言:我们不应该向宇宙空间发送任何暴露文明存在的消息,因为技术先进的高级文明对尚未发展的低级文明而言,很可能出现坏结果。在历史上,通过各种目击事件流传着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传说,不论它们是天使还是上帝、亦或宇宙飞船,人类也许不会永远孤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002666.html
相关阅读:强化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