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初中生物课程类型问题
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否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一直沿用原苏联课程模式,采用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好处是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完整、系统的认识,学的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不利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造成了学科间、学科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的发展考虑较少。因此,从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如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类学科合并。对综合课的作用,许多文章都有论述,英国的J.B.英格拉姆认为: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综合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综合课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科课程则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注:J.B英格拉姆着、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2期。)英格拉姆的观点已被多数人认同。根据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可把综合课程分成三种:一是广域课程(Broadfieldscurriculum),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为一个新的领域;二是融合课程(Fusedcurriculum),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curriculum),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三者区别如图1所示。
附图{图}
(图1)
从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特点看,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涉及生物内容的广域课程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它更具有开放性,便于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也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全面开设广域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设课的环境问题。广域课程的本质不是多学科的合并而是围绕着若干个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展开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想性和现实性。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形成负责而又慎重反应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如小班上课,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的发言;课时计划有高度的弹性,以保证学生能随着现实问题的出现而及时到现场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教室应配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直观感受现实问题的各个层面。
其二,课程的整体改革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必将涉及整个初中课程改革,甚至与小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显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
上述两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要经历比较长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生物课程变化和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目前的生物课内容分别放入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一类是融合课程,即把关系密切的几个学科——植物、动物、生理、遗传等融合为一门学科;另一类为广域课程,即围绕着几个重要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将有关的生物、物理、地理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前者作为必修课,后者作为选修课。
二、关于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选择。但很长时间内,如何选择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一直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应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在决定把什么知识纳入课程之前,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08365.html
相关阅读:中考生最容易出现的5个落后迹象,必须尽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