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初中生家庭教育七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现在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呈现“两轻两重”的趋势,即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呈现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七大误区。

  家长们快来看,你中招了吗?

  01

  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问题频现但并未对亲子关系造成破坏性影响

  一直以来,大家对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过度焦虑,甚至给青春期贴上叛逆、令人头疼等负面标签。

  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极易使家长曲解子女的成长性变化,从而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强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为,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大多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子女和社会支持的多重挑战。

  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很多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很多家长会用“叛逆、早恋、不好沟通、另类”等词汇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实际上,青春期虽然充满“暴风雨”,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问题频现但并未对亲子关系造成破坏性影响,冲突加剧但并未降低亲和程度。

  02

  家长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

  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

  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加。

  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

  调查发现,同伴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分享秘密的首选对象。高达55.54%的初中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母亲”的仅为14.34%,而选择“父亲”的仅占3.44%。

  这预示着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家长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因此,家长需要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权威逐渐降低的现实,适度放手,支持并帮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围。

  03

  孩子不开心时希望家长赶快“救火”?

  初中生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

  调查发现,超八成家长和学生均认为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初三时冲突达到最高水平。

  冲突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花钱、隐私、偶像崇拜等“个人选择”方面。其中女生更易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母亲更易和子女发生冲突。

  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当初中生面临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并不希望父母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的机会。

  但52.91%的家长第一时间做得最多的是“耐心开导”,让孩子自己消化的仅为18.13%。

  可见造成青春期亲子间沟通困难的并非时间因素,而是沟通方式。

  04

  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过度关注与关心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严)。

  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因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指导,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关心。

  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

  可见家长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导致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

  05

  家长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

  子女对家长的评价能反映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子女认为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长“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别为34.24%和44.46%。

  也就是说,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

  进一步让子女对家长的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家长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说明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

  本次调查发现,65.86%的学生认为家长工作状态一般,2.88%认为家长工作状态不太好,高达27.49%的初中生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是各执己见”。

  在家庭教育满意度方面,夫妻双方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见不一致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错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子女成长。

  06

  父亲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精神引领,父亲更具优势

  父亲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父亲更关注子女的发展性成长,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父母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些恰好是父亲的优势。

  但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母亲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

  此外,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状况更令人担忧,初中生选择父亲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例仅为3.44%。

  父亲教育的缺位和父亲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07

  学习成绩与亲子沟通质量无关?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积极主动的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涵盖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等三种类型。

  深入的情感沟通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长的心理危机、缓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虑。

  初中生家长与子女沟通呈现出单一、泛化的状态,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沟通上,沟通方式多为家长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

  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调查发现,27.0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愿意和家长分享的初中生仅为17.87%。

  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沟通方式。可见亲子沟通的质量是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的标志,亲子沟通不畅或许是产生“差生”的重要因素。

  智慧的家长会将合理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帮助孩子赢得社会竞争,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09462.html

相关阅读: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