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4
主题阅读关键词:
传统民俗
主题阐释
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众多勤劳智慧的民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漫步其中,就会有一颗颗心、一份份爱充溢着你的路。我们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壮而感动;我们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隔世之爱而叹息……让古老的文明和鲜活的今天携手,传承到永远。这是我们的责任。
(四)传统民俗
读•考题点将台
金题回放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糕点香,老树望,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伴随着的是由远而近的亲切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故乡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挂,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归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着的牛儿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的眼眸里盛满泪水,凝望着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作为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总能最先感知到亲人归来的讯息。这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使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汇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山川、田野、站台、人流,顺着故园的呼唤踏上归程,让游子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充分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歌唱。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无所顾忌地与大家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每一个皈依家园的游子都感受到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方言,
B 的故人, C 的脸庞,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在喧嚣的尘世间,我孤单的心在召唤中归于安详。
⑥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在他乡,你只能将泪水咽下,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泪流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在他乡,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但只要回到与你血脉相连的家园,你便不再孤寂,不再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像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使得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3.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4.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分别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
5.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
材料一 2019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
材料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19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2019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解题策略:
6道题从词语积累运用、品味词句、表现手法、情感线索、文章主旨句理解、表达见解几个方面考查语文知识与能力。
第1题考查近义词的比较、选择与运用。“熟透”“熟识”“熟悉”这三个词都有“接触很多,非常了解”的意思,而“熟透”指熟习极了(或成熟极了),接触方言的时间、机会多,方言总是在使用着,所以用“熟透”;“熟识”指见得多,能很快就辨认出,所以说“熟识的故人”。
第2题考查对体现全文主旨的重点文句的理解和赏析,要求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文句。这篇作品中的游子是有典型性、概括性的,不能从某个“回乡过年的人”的个别身份去理解游子。“圣母”,神话中称某些女神。“佛门”即佛教,借指令人崇敬的圣洁之地。这可看出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第3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本段中的动物并不是写作的主要对象,写动物只是起陪衬、烘托作用,烘托的效果就是突出、强调了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
第4题考查对文章感情线索的把握。感情线索可从“暖意”“故园之恋”“安详”“幸福”等词语中领悟出来,它潜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第二层的答案就在第⑥段中。
第5题考查对全文中心句的归纳与概括能力,通过整体把握中心句的作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一声召唤,一腔爱恋”,用在篇末,起到收束全篇、统领文意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中心,点明主题。
第6题利用链接资料,打开考生思维的空间,考查拓展联想、升华思想认识的能力,进一步检测考生综合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运用能力。要从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习俗的角度去认识“年”,从年的社会意义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去认识,比如认识到节日的亲和力、凝聚力、祥和气氛对人的感染力,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就很有意义。
参考答案:1.熟透(的方言) 熟识(的故人) 熟悉(的脸庞)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归家心切,对回家过年的渴盼。 (2)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烘托(突出、强调)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 4.对故乡、亲人的爱 落寞(或忧愁、孤单等) 温暖(或快乐、安逸等) 5.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等。 6.略。
错答探因:
第1题的词语搭配上组合错位,没有认真区别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第2题(1)句理解为“急切回家”“都集中走向各自的故乡”,(2)句理解为“故乡是我圣洁的母亲”“是我灵魂的皈依之地”。错误原因是从字面上肤浅地理解,没有读懂原句的比喻意义。
第4题的第一问,把对年的理解当成了全文的感情线索,答成“年是文化符号,是感情的标记”“年的召唤就是对故乡亲人的召唤”。第二问,把在他乡在故乡的感受答成“孤寂”与“不孤寂”,“寒冷”与“不再寒冷”,“思乡”“不安”与“欢乐”“舒适”。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从文章的行文过程中寻找出感情的线索;二是忽略了题目中“对比手法”等提示词语,用语没有对举之意。
第6题没有从传统文化习俗的角度、从民族凝聚力的高度认识“年”的社会价值,不会将提供的链接材料综合起来分析,不会从中提取共性的、富有社会意义的内涵。
新题演练
这篇文章还可以这样来命题:
1.在第②④⑤⑦段中,有几处用到“深处”一词,有哪些含义?
2.元旦与春节都是“过年”,在你的感觉中,人们更看重哪个?为什么?
相关考题链接
《乡间的庙会》(2019•北京市)《饺子》(2019•山西省)
参考答案:
新题演练:1.年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的情感世界里,对年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年是不轻易露面的…… 2.略。言之成理即可。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春 卷
舒 婷
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
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
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
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先问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我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我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卷,福州式的。
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摹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扁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数。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
我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姑丈,去菲律宾六十余年,总是在冬天回厦门吃春卷,又心疼我父亲劳累,教我父亲操作精简些,说只要在蔬菜类中加些鸡液、虾汤、鲜贝汁就行。我父亲默默然半天问:剩下来的鸡肉、虾仁、鲜贝怎么办?
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侍候此物上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更是偷懒不得。还忆苦思甜,说当年她嫁进巨富人家,过年时率四个丫鬟在天井切春卷菜,十指都打泡。吃年夜饭时,她站在婆婆身后侍候,婆婆将手中咬剩的半个春卷赏给她吃,已算开恩。听得我们不寒而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灌醋而揉肚子而半夜起来干呕。
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
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延续下来。
幸亏我没有女儿。
可惜我没有女儿。
赏析品味
春卷——闽南独特的小吃,普及范围不大,却根据地域各有特色。身为厦门人的作者,在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厦门派的春卷。若想吃到正宗的春卷,并非易事。只有季节恰当,材料丰盛,并且心情舒畅,才能做出好春卷。于是作者在文章中不无详尽地介绍了春卷的制作过程:精挑细选出的各类时鲜蔬菜、山珍海味,经过细切慢煨制成馅料,摊在柔韧、薄如纸般的春卷皮上,加上其他配料,方能卷成春卷。工序虽繁复得让人眼花缭乱,但美味却也令人垂涎欲滴。厦门人那种精巧细致、讲求品位的生活态度,通过这区区春卷,在作者笔下显山露水。春卷之所以深受欢迎,不仅因为它味道鲜美,更因为其是家庭传统节目,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包春卷的场景,旧式家族婆婆对儿媳的赏识,作者对儿子、丈夫、公公的关爱,都从小小的春卷中流淌出来,令读者顿时明白了阅读中触动心弦的不是春卷,而是亲情四溢的温馨,“家”的味道油然而生。
写作借鉴
借物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本文抒情方式巧妙,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欲说还休,点到为止。从篇幅而言,春卷从头至尾占据了整篇文章,作者从选料、备料、制作等各方面对春卷详尽细致地进行描述,令读者在垂涎美味的同时也感慨工序的繁杂,为文章后半篇情感的寄寓作好了充分的铺垫:正是不厌其烦的精心备制,体现出了对家人关爱的深切。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习作者这种点到为止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的情感表露在某种程度上会令人印象更加深刻、难以忘怀。
阅读练兵
徽州民居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等等。
建筑之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风格。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因为它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街临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鲜明的特色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处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和自然融为一体。其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 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徽州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网络)
基础层级演练:
1.有人将题目“徽州民居”改为“建筑艺术的瑰宝——徽州民居”,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2.全文主要介绍了徽派民居的哪三大特点?
发展层级演练: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徽州民居的外部造型怎样体现出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5.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写作拓展延伸:
6.同学们一定也游览过一些古村民居,请以“百年古居,千载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示例:我认为很好,它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徽州民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2.(1)多样化的形式。(2)独特的造型和风格。(3)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使用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徽派民居雕刻艺术的精美绝伦。 4.(1)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2)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3)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5.(1)大量使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有文化气息。(2)长句中套短句,力求将意思表达得更为详尽,同时又不失节奏感。 6.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10297.html
相关阅读: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议论文的阅读指导
《浅议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2015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满分经验
《敬畏自然》课后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