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宇 任洪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但在学校教学中,名著阅读却是“空中楼阁”,大部分师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应对名著阅读的考查。面对这种“伪阅读”情况,部分省市的中考命题者打破原有试题模式,在名著阅读的测试篇目、分值安排、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等方面积极调整,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质量,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引导师生重视阅读的过程,重视原著阅读,实现名著阅读的“真阅读”。
1.与时俱进,打破原有模式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但是面对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压力,师生们似乎高兴不起来,不能从书中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来应对名著阅读试题。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定位不准确,阅读过于功利性。另一方面还因为一成不变的测试模式,这种测试模式易于被师生把握,在复习中教师只依据模式复习便可以指导学生获得满分,真正的名著阅读便形同虚设。
因此,未来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会打破模式化,名著阅读试题不仅仅是为了眼前有限的分数,而是力图通过各种试题形式,引导师生走进名著,把阅读引向真实,尽最大可能地纠正以往不读书只读简介或死记提纲、硬背试题答案的“伪阅读”,打破“考什么读什么”的局面,使阅读成为常态化。
例如,梳理浙江宁波五年以来的中考试卷发现:每年名著阅读试题命制都有所变化,从试题的形式而言“无迹可寻”。浙江宁波卷2019年利用读书卡片的形式考查了《海底两万里》的情节和人物性格;2019年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2019年以对比阅读和观点材料的关系考查《水浒传》的具体情节;2018年节选原著片段完成填空,并结合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草房子》《名人传》《简爱》《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18年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对《水浒传》《骆驼祥子》中人物绰号的识记,并考查对《简?爱》中人物的认识,进而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感受;2019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儒林外史》《草房子》中情节的识记能力、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的鉴赏能力。
浙江宁波卷只是众多名著阅读试题中的一个案例,还有很多省份的命题人在近五年中考考查中不管从测试能力、测试材料,还是测试形式方面都使答题者无条理可循,这样的考查完全去掉了试题的模式化。
除此以外,命题者也通过调整篇目、增加分数等方法加大名著阅读考查的比重,引导师生在阅读中深入文本内核,通过真正地阅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如2018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在原有8部名著基础上,增加了《红岩》《三国演义》《骆驼祥子》三部作品,分数从2019年的3分调整到2019年的5分,再到2019年的7分,而2018年则增长到10分。2018年又增加了探险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和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并把经典古文《诗经》《左传》《孟子》《战国策》移至作家作品版块。再如,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考试说明中新增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红岩》。
2.去伪存真,积累与阅读兼顾
在中考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一般出现在“积累与运用”版块,常要求学生“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作答,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作家、朝代、国籍、人物、情节等内容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一点说明,学生在平日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另一方面,“名著阅读”强调“阅读”二字,意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陶冶性情,要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旨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2019年8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教材事业部共同主办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培训及经验交流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上,温儒敏老师强调:初中加强“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冯善亮老师指出:“名著阅读要以唤醒学生读书热情和提升读书质量为目标,不要变成讲解概念,要在读书活动方案中设置运用相关方法的阅读活动。”可见,“部编本”教材对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不再局限在对名著内容的识记上,而是更侧重于把名著作为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因此,去伪存真,兼顾积累与阅读是名著阅读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也需要命题人巧妙地命制试题,既考查学生对常识知识的积累,又要考查学生对原著主要内容的细致了解,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考查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鉴赏评价,考查学生对名著主旨内涵的感悟评价等等。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厚实的积累、准确的把握和开放的视野,也就很难获得满分。只有这样,名著阅读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赢得一席之地。
3.回归原著,引领师生真正阅读
近年来,命题者以广泛阅读为前提,选用精细材料。主要原因在于:命题人一方面通过增加测试材料的数量,考查学生阅读作品的多样性,兼顾古今中外,兼顾课标中不同题材的推荐篇目,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命题人命制试题尽量做到与原著相结合,选取原著片断或细枝末节的内容作为测试材料,进而引导师生阅读原著。这种精细材料的选择使试题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对作品内容识记的基础上,而是深入作品的内核,既考查对作品的常见内容的识记,又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但是,从各个省市试题分析来看,名著试题回归原著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试题仅例举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判断搭配的正误。而有的试题则节选作品的文段,能引导学生进行微阅读,根据语段和曾经的阅读积累完成试题。
如2019年天津卷选用了《水浒传》第十八回的一首诗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情节,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做答。2019年山东潍坊卷节选了《西游记》第六十三回的片段,要求学生根据片段提示填空并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这种考查方式忠于原著,走出了形式化的误区,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名著阅读成为真正的“阅读”。而2019年北京卷采用文段理解与连环画理解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对原著内容的引用,又有以连环画内容对原著的改写,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论语》语段的理解,对《朝花夕拾》《海底两外里》人物与情节的识记。试题中还利用连环画为学生提供原著中的某些信息,也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避免了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这些变化都说明,名著阅读不能只是表层的识记,还需要真正地阅读。
由此可见,未来名著阅读试题还可能在题干中增加限定性条件,考查作品的细节,避免简单地背诵得分;或对比分析人物,让学生谈出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感悟;或结合片段具体内容,鉴赏评价人物形象或作品语言特色;或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命题者还会在测试的材料、测试的形式上加以变化,探索出便于作答、便于阅卷、便于指导教学的考查方式,既避免了考前机械的记忆,又能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进入试卷,就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引导学生传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随着名著阅读试题的不断完善、日趋成熟,这种考查方式会激励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促进师生真正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让名著滋养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盈,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强健。(摘自《中国教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11533.html
相关阅读:七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阅读
初中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阅读答案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寇员外陪四众进斋堂吃斋)阅读答案
简述《西游记》中“四圣试禅心”(四个菩萨化身母女试探师徒禅心
名著《格列佛游记》主要情节缩写??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