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广,初中地理教材从内容、结构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改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原有教材编排的三个栏目(即“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变更为现行教材的两个栏目(即“活动”和“阅读材料”)。教材的改革体现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必然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积极转变。
一、新教材“活动”栏目内容的分析
现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总共安排了149项580多个“活动”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思考型
体现思考型的“活动”内容在新教材中权重最大,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巩固,并能自行归纳和总结规律。学生大多可以从教材正文部分或教材所配地图中查找“活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思考型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探究型
此类“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又善于建构知识系统,能用内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甚至终身学习提供借鉴。此类“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够大胆质疑,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办法,进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学到解决地理问题的技巧。
(三)实践操作型
此类“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通过日常资料收集、模具制作、调查与考察活动,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其一是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自主收集各种地理文图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获得学习地理的第一手材料。其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单独或分成小组制作简易的地理模具,如简易测高仪和地球仪、拍摄并绘制校园简易图等,养成交流与协作的习惯。其三是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进行调查,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获得直接体验,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二、新教材“活动”栏目内容的教学策略
新教材在编排上有很大的变化,“活动”内容有增加,知识点并没有减少,综合知识系统空间更大。如何吃透教材,解除新教材给师生带来的不适感,适时调整、改进教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跃课堂气氛等,都考验着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一)处理好“活动”与正文的关系
“活动”内容在编排上,是属于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以类似问答的形式出现。其在形式上没有正文端庄,极易使学生视为是“附加”内容,认为可有可无,学习中往往会被忽略。这一内容的教与学主要考验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具有多样性,是否能使学生从机械、被动的学法向多样化、主动化的学法转变,是否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要引导学生消除误会,使其真正认识到“活动”不仅是正文的延续和扩展,而且是对正文内容的丰富和运用。
(二)防止“活动”内容习题化
“活动”的内容虽然带有练习题的某些特征,但并非只是单纯的问与答。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都习惯于直接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答案。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况,但难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比较高层次的融会贯通,不利于对学生多方位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对当前生活乃至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活动”这一栏目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般不超出所学知识的范围、考纲及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要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归纳、分析及总结。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9页的“活动”为“读图1-15中国地图、1-16北京及其附近地图”并回答问题。新课标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图的比例尺。这既是比例尺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这一节的一个难点,在本节中通过“活动”这一形式体现。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观察地图并分析得出结论,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进行适当纠正,并结合数学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推出比例尺大小比较的技巧,以及不同比例尺下所绘制地图的不同效果。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对于比例尺这一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相较于以前的死记硬背会更加深入。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70页的“活动”为“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其活动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五带的分布范围,并学会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五带的特点,同样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这一节的“活动”中,教师的“教”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摸索规律,并结合生活经验能说出规律。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读图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还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地图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极好的环节[1]。
(三)处理好“活动”的三个环节
第一,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学习并把握好教学大纲,深度挖掘并领会课标新理念,才能有效驾驭教材。课标的指导意见很明确:“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目的是要掌握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科学,形成地理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同步的评价。”要实现这些理念,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最终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对每章节“活动”内容的导入进行前期的研究和设计,在课堂上可与学生进行共同商讨,一起寻找出其与正文的联系点,并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埋下伏笔,为学生顺利完成“活动”内容打下基础。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讲”“练”的结合,做到精讲精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中,教材编排了这样的“活动”内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为什么大家却称呼地球为“水球”呢?你更喜欢地球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呢?你的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与分布,以及大洲与大洋的分布你知道吗?依据“活动”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或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由学生代表就问题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加以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重新回顾了一次所学的知识,而且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组合。学生熟悉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特征,并培养了自身归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2]。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失,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在体验学习中自行感悟方法。新教材“活动”部分的内容,其目的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进行一定的设计,并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或选择让学生单独完成,或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讨论完成,或与学生一起完成。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活动一”内容是让学生用小球制作地球仪,其活动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这个活动可以视为是为学生学习后面正文的准备活动,学生有可能完成的不是很理想,但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却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后面的内容???先让学生碰壁,教师再进行点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本节“活动”部分的设计上,教师应提前让学生自找素材,并做出简易的地球仪。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自然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与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活动二”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地球仪是规则的球体吗?为什么只有在地球仪上才有经纬线呢?我们生活的真实地球上也有吗?”这一“活动”就为学生学习经线和纬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就能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动手制作,引导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A4纸和各大洲的底图。在学生摹、裁、拼的动手过程中,他们对各个大洲的轮廓就有了一定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3]。本节“活动”内容的设置既符合现行教材的理念,弱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强化了对学生读图、析图等综合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案例三,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活动”,其准备材料包括:1个地球仪和1个手电筒,教师通过转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昼夜交替现象。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如同天马行空,学生只能通过书本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述进行抽象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手电筒和地球仪的配合演示,学生对这一部分抽象的知识就会有比较具体的了解,最终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针对当前新课标和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应当紧密围绕现行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尝试,勇于革新教学方法,适时微调教学进程,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对新教材“活动”的教学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教学手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享受学习,培养应有的地理学科素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29944.html
相关阅读: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