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的特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目标3
三、学习难点:目标2
四、学法指导:
1.第四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3.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五、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个人补充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词注音
啮人( ) 腊之( ) 挛?( )( ) 瘘( ) 疠( )
当其租入( ) 嗣( ) 几死者数矣( )( ) 莅事者( )
更若役( ) 日蹙( ) 殚( ) 顿踣( ) 死者相藉( )
毒疠( ) 曩( ) 隳突( ) 恂恂( ) 缶( )
谨食之( ) 熙熙( ) 以俟夫观人风者( )( )
2.解释加点词
以啮人,无御之者( )( ) 腊之以为饵( )
可以已大风( ) 太医以王命聚之( ) 岁赋其二( )
当其租入( )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 貌若甚戚者( )
几死者数矣( )( ) 若毒之乎( )( )
更若役,复若赋(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
则久已病矣( ) 而乡邻之生日蹙( ) 殚其地之出( )
饥渴而顿踣( ) 触风雨(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曩与吾祖居者( ) 隳突乎南北 ( )( )
吾恂恂而起( ) 弛然而卧( ) 谨食之( )
时而献焉(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以尽吾齿( )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熙熙而乐(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3.“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4.收集一些作者的资料。
二、课堂导学
1.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
3.分析课文
①文中的“异蛇”有何特点?永州人为什么要捕蛇?
②第二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了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③作者很同情蒋氏的遭遇,想帮他更换差事,不再冒着生命危险捕蛇,蒋氏为什么不同意呢?
④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成功的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简要的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填空: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解人,世称“ ”,他与 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被列为“ ”之一。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用来 ,可以用来 ,也可以用来 ,但都是为了 ,写法灵活多样,讲究文采。我们学过该文体的作品还有 、 、 、 、 。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啮人( ) 得而腊之( ) 吾嗣为之( ) 莅事者( )
日蹙( ) 顿踣( )殚其地之出( )隳突( )
恂恂( ) 死者相藉( ) 谨食之( )
(三)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及重点文言词句的解释:
1、解释句中加框的字的意思: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殚其地之出 ⑷、竭其庐之入
2、指出加框词语的古今意义:
⑴吾祖死于是 古义: 今义:
⑵若毒之乎 古义: 今义:
⑶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⑷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古义: 今义:
⑸吾尝疑乎是 古义: 今义:
⑹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3、解释重点文言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黑质而白章 ⑵岁赋其二 ⑶吾嗣为之
⑷蒋氏大戚 ⑸向吾不为斯役 ⑹殚其地之出
⑺吾恂恂而起 ⑻弛然而卧 ⑼熙熙而乐
⑽隳突乎南北
4、翻译重点句子:
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⑵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⑶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⑷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⑸苛政猛于虎也
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默写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 , , ,
,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2、悍吏之来吾乡, , , , 。
一、 课文内容的理解:
1、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交代了 ,写蛇之剧毒的句子是
,极言蛇之剧毒及其特殊医疗功能,其作用是 。
2、文章的第四段是蒋氏自陈心曲,运用了对比和反衬:回顾过去以乡邻们 跟自己 的情形对比;看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税乡邻们 跟自己
对比,是为了说明 ,也有力的阐明了作者的 的观点。
3、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以蛇之毒衬托 ,以捕蛇的险恶衬托 ,以捕蛇者苟且偷生之可哀衬托 ,
出奇制胜,波澜起伏。其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二、 对比阅读,拓展提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车前的横木)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chóng很多)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兼词,即于之)。”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zhì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老师)之。吾师(动词,学习)之道,夫庸知(哪管)其年(年龄)之先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的《师说》)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夫子式而听之 ⑵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⑴ ⑵
⑴A、苛政猛于虎也/吾舅死于虎 B、余闻而愈悲/吾从而师之
C、观人风者得焉/吾夫又死焉 D、今以蒋氏观之/吾师之道
⑵A、赋敛之毒/若毒之乎 B、吾常疑乎是/是故无贵无贱
C、孰能无惑/孰知赋敛之毒 D、惑而不从师/哭于墓者而哀
3、翻译句子:
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⑵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⑷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甲)、(乙)两篇反映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杜甫、白居易、张养浩等诗人也写了许多反应类似社会现实的诗句,你能举出几句吗?
5、(甲)、(丙)两篇在体裁上都是“说”,目的都是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它们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甲)文是
(丙)文是 。
6、(甲)、(丙)两篇在表达方式上以 为主,而(乙)篇则以 为主。
7、(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如果用孔子的《<论语>六则》的语句应该是 。
8、(甲)文把“赋敛”与“蛇”对比,(乙)文则把“苛政”与“虎”对比,都突出了当时政令的苛繁和赋税的繁重。就害人来讲,猛虎和毒蛇也没什么不同,请写出几个带“蛇”或“虎”的成语。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94735.html
相关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