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为什么没有砸入原子核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00年前卢瑟福原子模型建立,人们对电子的绕核运动费尽猜详:因为实验和计算表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着巨大的引力,绕核旋转的电子要不断地消耗能量,那么,高速运转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将很快耗尽,缺少能量的电子轨道将内陷,在10-10秒内就会被吸入原子核、(因速度极快,就说“砸”入原子核)被原子核吞灭、原子将会塌陷。

我在北京科技大学讲学时,好多同学都提及这个问题,因为老师描述了上述情景并告诉他们:经典物理面对电子内陷问题无能为力,只有用量子物理的物质波、驻波理论来解释,并用其公式计算、才能解答电子没有砸入原子核的问题。

可是用上述理论和公式,算出驻波的波速超过了光速——奇谈、波速与电子速度完全不同步——魂不附体。由这些离奇的计算结果,看不出该公式有什么价值,显然核外电子不由量子物理的公式“算”在了核外。电子砸入原子核、原子塌陷是物理学书本所描绘的图画,然而电子内陷从来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

早在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直流电对导线外小磁针的作用,该实验显示:只要直流电导通,电珠发光,导线的周围立刻会产生磁场,导线附近的小磁针立即偏转,断开,小磁针立即复原,人人都知道实验结论:电流(实验中的直流)会产生磁场。

奥斯特实验是大自然在提示我们:电子运动伴生着磁场(波)。自从原子模型的建立,人们认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高速绕核运转的电子构成。上述:电子的运动伴生着电磁场,那么,物质内绕核运转的电子会不会伴生着电磁场?回答是肯定的。

就像船在水中航行,会激起(伴生)波浪,这波浪产生于船后,滞留、慢慢衰减。核外电子绕核运转会伴生磁场,这磁场产生于电子运行之后,滞留并慢慢衰减。

大自然在实验中还告诉我们,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会发生偏转,偏转方向与磁场方位有着确定的左手定则关系。同理,物质内绕核运转的电子在磁场中也会发生偏转。

曾经,我在湖边玩过一只玩具电动小船,在遥控的操纵下,小船在平静的湖面绕行、转圆圈,虽然会激起一些波浪,但小船还是能正常航行,当转圈直径小,小船在先前留下的波浪上航行,颠簸厉害;当转圈直径更小,小船在刚才激起的波浪上颠簸,小船倾翻。由此小船我联想到电子与伴生的波(磁场)。

上述:核外电子绕核运转会伴生磁场;电子在磁场中会发生偏转。那么,当核外电子绕核运转速率很快、当核外电子绕核运转直径很小,快速运转的电子会“踩”进自己产生的、尚还滞留的磁场中,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会按左手定则关系发生偏转,于是,电子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离。质子对电子的引力越大,电子运行直径越来越小,速率越来越快,滞留磁场对电子的偏转力越大、运动方向发生的偏离越大,电子在滞留磁场力的作用下向着原子核引力的侧向运动,远离核心。

绕核运转的电子同时伴生着电磁波,产生的磁场又推动着电子的偏转运动。最后在伴生的磁场的推动下,引力和磁场偏离力达到平衡,使电子绕核在稳定的球面运转。大自然就是如此巧妙安排,核外电子永远不会被原子核吞灭。

本文开头谈到:运转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将很快耗尽,缺少能量的电子轨道将内陷。这听起来似乎还有道理,核外电子为什么能够不停地转动,转动电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我在博文《核外电子的速率——温度》中谈到:在火光实验中:发光颜色(光波频率)与物质温度之间有准确的正比关系,表明核外电子跃迁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随着温度变化,这是大自然昭示我们:物质内核外电子的运转速率随温度规律变化,即:温度高-速率快。温度(及环境温度)是核外电子转动的能量来源。

电子内陷论的学者用孤立的、封闭的(没有环境、不考虑温度、与外界没有交流 )的思想来研究某个原子,可能会有电子能量耗尽、轨道内陷、落入核内之灾,这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错误。

然而自然事实是:每个原子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永远都不会是孤立的,周围有温度、有辐射,还有宇宙的2.7K背景辐射。所有原子都是处在开放、交流、互动的环境中。

物质高温时电子跃迁向外辐射电磁波,所以高温物质发热(辐射红外线)、发光;低温物质则能吸收红外线辐射,提高自身的温度。原子就是这样用电磁波与外界交流和互动,由此才有“热总是由高温度物质向低温度物质传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来源于原子与环境交流互动的自然事实。在此环境中,核外电子不会有能量耗尽的问题,永远绕核在稳定的轨道运转。

我在文章《物质的相变》中谈到:(1)价和电子在平面稳定运转,伴生的价磁力指向稳定,物质呈固态。(2)温度升高,价和电子在空间扭曲运转,伴生的价磁力方向不稳,物体塑性增加,然后相变呈液态。

温度升高,在平面运转的电子为什么会由跃向空间、形成三维的扭曲运转?这,也与以上电子运转特性相关:即温度升高,核外电子运转速率加快,快速运转的电子会“踩”进自己产生的、尚还滞留的磁场中,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会按左手定则关系发生偏转,于是,电子的运转会脱离平面、形成空间扭曲运转。

回答了电子“踩”进自己产生的的磁场、不会砸入原子核,又给科学量化开启了新的课题:人们将在精确实验中探测到电子伴生磁场的场强,探测到电子伴生磁场的滞留时间(半衰期)。

我们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除氢外所有的元素内层电子都只是2个,为什么不是连续3个、4个直到8?这是因为内层的2个电子运转直径小、速率极高,在自己产生的、滞留的磁场中高速扭转运行,这2个电子及其伴生的磁场已经占据了整个球面,也就容不下第三个电子了。这两个电子不会砸入原子核、其他电子就更没有可能了。

内陷论的学者用孤立的、封闭的的思想来研究某个原子,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核外电子砸入原子核、原子塌陷之说完全是杞人忧天,紧随其后的量子物理的物质波、驻波理论解释,只是无病呻吟,就像海市蜃楼上的雕花门窗。

原子塌陷理论忽悠了一百年,不久的将来,这百年的忧天一定会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1197923.html

相关阅读:初中物理60个重要知识点,你掌握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