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听力测目,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捕捉主要信息和分析推理的。考题通常分四大块,较多使用的题型有:看图听句子,选择图画或答语。听对话选择最佳答语;听短文判断正误;听短文和短文后的问题并回答等。
听力理解的语言材料有别于阅读材料,难度和生词都低于阅读材料。一般题目中所涉及的词汇除人名、地名外基本上都是《说明》中的1、2 级词汇。
听力选材都是大纲中规定的交际用语项目。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情景。常涉及的内容有;日常生活,文化、风土人情等。常见话题有;问路、看病、打电话、购物、邀请、约会、助人为乐、谈论天气、询问时间等内容。
B 如何准备听力考试
不少同学十分恐惧中考的听力部分。其实听力与中考中的其它题型相比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因为,它比完形、阅读等题型所涉及的词汇要少得多。在05、06两年的中考听力中,只有少数词属于3级或词汇表(二)。
由此可见,听力要比别的技能容易见效。但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听力的应试能力,就要有一定的应考策略。
一、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可行性计划。
中后期的计划的特点就是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听力也不例外。目前,要从考试的实际出发,对的内容、数量和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内容最好选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的听力材料,至少要练习20套。另外,必须每天至少练2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
要合理利用《考试说明》中的词汇表。听力就是再难,所涉及的词汇也不可能超出《说明》中的词汇表。如有条件要把《说明》中的词汇录下来 初中地理,反复听。听力材料中的大部分词汇为表中的1,2级词,应该相对比较容易。以05年的北京试题的短文(10)为例;
Good evening, everyone, and welcome to Just and Point. My name is Jeffrey Brockman. Just and Point is a programm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on all subjects for all people…这段文字中只有programme, subject为3级词,information属词汇表(二),其它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1,2级词。
因此,有意识的看看或听听词汇表也是提高听力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为自己营造一个“练耳朵”的语言环境。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营造一个“练耳朵”的语言环境的手段很多,但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恐怕还得数我们所学过的课本录音带了。具体作法是: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把录音机打开,边刷牙、洗脸、吃早饭,边听录音直到离家上学。下午一进家门也打开录音机。吃晚饭时也可以边听边吃,就这样,不断地刺激你的耳朵,一直坚持到中考。中国有句老话,“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中考前对听力“恶补”一下,对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精”指的是质,“泛”指的是量,有量才能有质。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的质量。“精听”指的是对录音材料要逐字、逐句、逐段的尽量听清楚。遇到听不懂或听不清之处先不要翻材料看,要反复听几遍,实在听不懂时再翻看录音材料。看看哪些词,哪些句子是同耳朵不敏感的部分。找出问题所在,多听几遍,直至完全搞懂。除了多听之外,还要多读;即朗读听力材料。而且要大声朗读,并尽量模仿原声带中的语音、语调、连读等技能。请相信一句话:“只有自己会说,才能更听得懂。”除此以外,通过自己的“读”,还可把自己的读音和标准的读音相对照,会发现自己读音的不足之处,看看问题是元音、辅音还是连读、失去爆破等。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加以改正,以避免今后由于自己的读音问题而影响中考听力的成绩。朗读完毕之后,再把听力材料从头至尾听一遍,这时,同学们就会发现听力材料的每一个字都“跳”入了你的耳朵。
泛听:“泛听”训练和要求与“精听”不同。“泛听”讲究的是听的速度、数量以及听录音材料的内容和主旨大意,而不是纠缠某一词、某一句的含义。每次做“泛听”时,以听为主,“泛听”的选材可以简单一些,未必一定是中考题,可以是小故事,或其它的材料等。每篇的长度约为150—200词,听两到三篇为宜。 “精”和“泛”的比例可为4∶1或5∶1。这要看自己的情况而定。
C 听力考试答题策略——一猜二记三放
听力的第一题一般为听对话选图。拿题后,要迅速浏览所给的这几幅图,这道题的语言材料一般只读一遍,因此,做题前,必须先把这几幅图的顺序和内容搞清楚。听时,没有时间想,一次就选定,只要认真听了,就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这道题一般5—6分,录音材料不难,是听力试题中最容易的一道题,只要按看图—听材料—选图这个顺序答题,一般都是可以得的。
接下来,就是要抓紧时间把听力的其他题目认认真真地看一遍,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你已经知道了听力的部分内容。听广播的时候,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大大提高了听力的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1516.html
相关阅读:above 与 over的用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