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尝试和策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常规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因此,教师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但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忽略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导致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就很不乐观。由此可见,我们教师有必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一下作业的意义。其实,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同时是学生形成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数学作业设计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高手”。以作业的设计为例,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作业设计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设计差异性作业、让学生分层中求知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分层次作业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自己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寻找相关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设计的作业如能坚持差异性理论,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满足一部分初中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弹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作好选择。设计的作业除了少量必做的以外,其他的采取自选的办法,可以做一些以巩固为主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做一些兴趣题或思考题。设计这样的作业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批改个人的作业和纠错。一开始,有些同学为了应付,出现了“0+0=0”的作业,但后来同学们越做越有趣,越做越多,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开始做类似下列问题2,也有些同学竟然开始做一些平常不感尝试的数学习题类似下列的问题3.

  结果很多学生在完成第一道题后都尽力地去完成第二、三道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胜心,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由于分层次作业的量、难度、时间等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快乐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有些数学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式简单,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种趣味浓厚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趣味盎然地完成新颖多样的习题,练习成了他们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体验中求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非要真切的体验不可。学习的数学资源和应用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学来源与社会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选择恰当的应用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为此,教师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数学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丰富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这样的作业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教材需要,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学生在完成应用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数学知识,增长才干。

  4、设计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探究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作为数学老师,都能认识到课外知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而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时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当学生乐意学,加之教师的指导,结果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拍手叫好。当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思维,激发想象。

  技能性的作业包含着折叠、设计及动手操作题。这类作业的设计也是在新授课后,采用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习题,形成题库,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量的习题的训练,体现个别差异,让全体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通过学生去观察、尝试、类比与归纳,加上严格的推理论证,与有明确条件与结论的封闭性问题相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论文中心,作者:余志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23445.html

相关阅读:如何突破初三数学期末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