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试题已进入中考阅读测试卷中,这是中考改革试题“稳中求变”的“变”的方面。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学生的创见,使答案的界定有一个合理的自由度,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掌握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
1、
祛除畏难,确立自信。
一见阅读理解就怕,一见陌生题就回避,要么就连自己也不知所云地胡写一通,这是课外阅读题解答的最大心理障碍。要解答好这类题,必须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其实有的阅读文章虽然陌生,只要祛除畏难,确立自信,认真揣摩,是不难解答的。如:
阅读《陋室铭》第一段,改写下边句子中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这题属“设例改写类”。首先明确要改的是句子中画线部分,并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认真搜索,不难找出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此句用的是“对偶”修辞格。这样,题目是要求我们把画线句改成和上一句对偶的句子。画线句中的“江河”与“山间”相对,“帆影”和“炊烟”相对,“片片”和“袅袅”相对。“像诗像画”和“如丝如缕”相对,这样,就把画线句改成“江河帆影片片,像诗像画”以和“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构成“对偶”修辞格。
2、
善用积累,巧取信息。
背诵名言名句和名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既是“大纲”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更是为现在的写作和将来的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对“语言材料积累”的考查。这类考查除体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的默写外,还出现在如下的开放型试题上。
阅读《无翼鸟的联想》,默写古诗词中字面上含有“鸟”字的词句,并注明作者或
标题(不限课文)
这题属“筛选提取类”。学生平时背诵积累了许多古诗词,现在要从记忆的仓库里取出的是“带鸟字的诗句”,这就有一个“回忆再现,巧取筛选”的过程。学过的诗句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就有许多。
3、
认真阅读,仔细揣摩。
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必备素质。大凡粗心的学生往往是与正确的答案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怅叹不已。我们要防止出现那种不仔细阅读,而只从选文中支离破碎的寻找答案的做法。如:阅读《骆驼赋》,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
这题属于“提炼表述类”。文章没有系统介绍范介民,而把他的有关事迹穿插在整篇文章的记叙、描写之中。现在要为范介民写“个人简介”,首先要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思考“简介”的一般要点,诸如:姓名、性别、龄、籍贯、职业、主要事迹等,然后在文中搜索检择,提炼取舍。
4、
合理想象,自然联想。
小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有一篇题为《窗》的小说,大致内容是:某医院狭窄的病房里,住着两位重病人,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他每天为病友讲述“窗外的景色”,这全凭想象编出来的,他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不靠窗口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的一切。他突然想到: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一天晚上,靠窗口的病人停止了呼吸,医护人员按另一位病人的要求把他挪到窗口的那张病床上去,当医务人员刚一离开病房,这位病人就挣扎着支起身子,气喘吁吁的探头朝窗口望去。
小说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试题是这样设计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用两三句
话续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题属“续写补写类”。“窗”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外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当这位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一定思绪万千,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他会想到原来那位靠窗病人为他讲述“窗外美景”的用意,也会想到那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给别人带来快乐的靠窗病人关心同志,为他人着想,不让人寂寞的善良心意,当然也会为自己的自私心理感到惭愧。认真阅读了小说,仔细揣摩了文章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5
.思维发散,聚合筛选。
有一篇题为《夹竹桃》的文章。其中第四段是:
我幻想这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题目要求:文章第④自然段从“我幻想它是地图”到最后末尾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三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式作描述。
这题属模拟仿写类。是一道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而又无法有一种统一答案的题。联想和想象时切不能忘记借鉴参照《夹竹桃》中这段文字。这里试作一仿写:
我幻想它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我见她顶着风迎着雨,伫立在悬崖上,仿佛在盼望着远航儿子的平安归来;我幻想它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见他用手抹去满脸的雨水,面对着滔滔的河水,振臂喊道:“不管怎样,我也要过河去。”我幻想它是一位善良的长者,我见他在风狂雨骤之时,总是坚持守在悬崖上,为迷路的跋涉者指路导向。
要提高解答这类开放型试题的能力,应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聚合筛选,即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中考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⑵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防止以偏概全。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⑴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⑶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⑴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⑵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⑶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液晶保持概念的一致;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⑶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⑸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⑹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38193.html
相关阅读:议论文的阅读指导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2015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满分经验
《浅议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敬畏自然》课后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