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令每300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固山,设一个固山额真统辖。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共有八旗,每旗7500人。努尔哈赤是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长,拥有全部的军政大权。八旗组织是女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既是政治制度,也是军事组织。后来,八旗制度进步发展。发展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24旗。每旗设都统,由中央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
满洲的兴起:
满洲散居于我国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从先秦到隋唐的肃慎、邑娄、勿吉、??是其一脉相承的祖先,自辽、宋至明称为女真。明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女真共分三个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女真。各部族间发展很不平和,其中建州女真发展最快,实力最强。
女真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
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了三十多年,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他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誓师攻打明朝,几年之间,明朝丧失辽东七十多座城。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
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降清。清军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打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不久,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清王朝的全国的统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清军陆续灭掉了南明的小朝廷,基本统一了中国。
萨尔浒大战示意图
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战役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
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朝政府派10万军队从四路进攻赫图阿拉,企图消灭努尔哈赤。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努尔哈赤用了5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南北方统一与隋朝的建立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隋朝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特点:
短暂而繁荣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
1、相同点:
(1)结束了分裂,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隋灭陈完成统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3)都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秦代万里长城,隋代的大运河。
(4)都因为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5)都为后继王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奠定了后世王朝繁盛的基础。汉代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上汉承秦制,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唐代统治者吸收隋亡教训,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与民休息,政治上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
2、不同点:
(1)取得政权和统一的方式不同:秦始皇是王位继承取得政权,横扫六国而完成统一;隋朝是杨坚代周建立政权,灭陈完成统一。
(2)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秦朝是封建社会的初期,隋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3)治国的重点不同,影响不同。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法家思想治国;隋朝学习儒家,以儒家为思想治国。
(4)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秦代“焚书坑儒”,隋代“科举制”大量选拔庶族人才。
隋朝的政策:
隋朝的疆域:
隋朝对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1.完成统一,结束分裂,为唐代和以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继承了均田制,租调制,为唐代沿用并且革新,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继承发展了府兵制,并为唐代做沿用完善。
3.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后世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4.隋末暴政为后代王朝的统治者提供教训,为“贞观之治”奠定基础。
5.隋朝政治经济繁荣强盛,开启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唐与吐蕃的关系
唐蕃会盟碑:
又称“长庆会盟碑”,于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结缔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友好相处。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唐时期吐蕃全图:
松赞干布和唐蕃关系:
大量史料说明,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及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他看到了吐蕃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东方唐朝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迄今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所刻藏文中,在叙述了吐蕃王朝开拓疆土、征服邻地之后说:“南方门隅天竺(印度),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涅麦,均畏服(吐蕃),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汉国,地极大海,日出之处,其国君与南面泥婆罗(尼泊尔)等国不同,教善德深。”这些碑文清楚地表明,吐蕃王朝视唐朝与被其畏服的南、西、北方邻国不同,对唐朝特别钦佩重视。正因为如此,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几代藏王均采取了主要与唐朝建立亲密关系的行动。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首建奴隶制的吐蕃王国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唐朝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整个东方世界以至欧洲都有巨大影响,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很大兴趣。松赞干布主动增进与唐朝的往来,大力吸取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几次派遣大臣向唐皇请婚后,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皇以释迦牟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传说还赠给各种宝器、食物以及卜筮典籍300种,识别善恶之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书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具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帛、衣物。文成公主以车载释迦牟尼像,以大队骡马驮运唐皇的上述赠品,还带了大批工匠,携带多种谷物种子、牲畜入蕃。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沿途藏族地区曾经教过当地藏胞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以草制绳索、制作甜食等等。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拉萨大兴土木,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藏民敬爱。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又从汉族地区引进了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中原的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建筑等生产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至今,广大藏族人民还能根据先辈的传述,说文成公主曾经在何地教过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这一切,自然大大提高了吐蕃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朝派使入蕃告哀,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公元704年,藏王尺带珠丹即位,又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向唐朝为藏王请婚。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入蕃,又带去了大量绣花锦缎、多种工技书籍和使用器物、龟兹音乐,还随带了工匠杂技等人员。金城公主入藏不久,唐玄宗即于公元712年登基,开始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唐朝再次出现太平盛世,对吐蕃又有了新的巨大影响。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曾经资助南疆于阗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遂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这一切,对于吐蕃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起了重要作用。
唐蕃之间确实也有过一些战事。但战争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并非罕事。要完全消除战争,只有人类将来进入大同世界才能实现。然而,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是历史的主线和基本内容,这是很清楚的。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北宋的建立
五代十国: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于此同时,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的继续和发展。
周世宗改革:
后周世宗在位期间,努力割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周世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政府的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增多,后周的军队实力大大超过了其他的割据势力,在周世宗准备一统天下时,却病死了。周世宗改革为北宋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陈桥兵变:
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幼帝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实权,密谋取而代之。第二年,赵匡胤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为借口,率兵出征。大军行至陈桥驿,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这样就把全国的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了皇帝手中,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的目的。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
3.实施“强干弱枝”策略:一是精编禁军,二是分散地方事权。
4.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
5.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正如“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6.采取“守内虚外”策略。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北宋建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统一南北: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了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强化:
1.集中军权。
(1)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权利一分为三都只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枢密院,只有调兵职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
(3)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调动,但是统兵将领不调动。
(4)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禁军一半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地。
2.集中行政权。
(1)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的行政权力。
(2)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军权。
(3)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
(4)在地方上知州均由文官担任,并设通判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税赋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和影响:
1.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
2.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1.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内容。
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4.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科举制的发展,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理,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北宋疆域: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金和南宋的对峙(岳飞抗金)
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年号建炎,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岳飞:
金于南宋的战争:
1.金军南下
岳飞抗金金朝灭亡北宋后,为了迅速消灭新生的南宋政权,多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来金军再次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又取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许多失地。
2.岳飞被害
岳飞的连战连捷使金朝统治者感到恐慌,同时,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也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于是向金求和,金朝提出必杀岳飞的条件。于是,宋高宗使人一天十二次向岳飞发去了班师的金牌,继而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
如何评价岳飞抗金:
岳飞抗金是在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所以岳飞抗金正义的,功绩不可磨灭。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岳飞应该是一位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的抗金英雄。由于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是外来入侵,所以岳飞不能称为民族英雄。
岳飞的一生: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家贫力学,尤好兵法、弓弩。建炎四年,金兀术率军自临安府沿运河北撤,岳飞率军伏击北撤之金兵、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因英勇善战,声誉日高,很快就升任独当一面的将领。当绍兴二年(1132年)他刚30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岳飞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北伐中原、“还我河山”,他曾书写下流传千古的豪词──《满江红》,高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趋襄阳(今湖北襄樊),仅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就按照预定计划收复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等六郡之地。这是南宋建立政权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因此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节度使,成为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员。他所率领的“岳家军”因纪律严明,战功显赫,深受人民爱戴,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中流砥柱。
宋高宗、秦桧的投降求和,激起宋廷抗战派将士的强烈反对,岳飞不仅没有按惯例向宋高宗敬献贺表,反而上表对宋高宗说“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称藩”,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次求和协议。岳飞这种坚决反对“和议”的态度。使宋高宗甚为恼怒,更为秦桧所切齿,从此被宋高宗和秦桧视为眼中钉。
绍兴九年七八月间,金廷内部发生内讧,原主张同宋朝议和的挞懒,被金廷以谋反罪处死,对宋战争的急先锋金兀术掌握了军权。他立即撕毁与南宋订立的“和议”,并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初八日,金兀术率部在郾城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铠骑兵“铁浮屠”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府打得金兀术狼狈逃窜,并一直追击到距汴京仅四十五里之遥的朱仙镇。
岳飞根据中原战场的大好形势,向高宗上书提出宋军全线进攻,渡河以光复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挡住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为金的属国就已心满意足了。所以不仅不同意岳飞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军班师,使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况,接着又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惋惜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无可奈何地下令班师,班师路上,民遮马恸哭,……哭声震野。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宋高宗、秦桧强令岳飞班师后,为了扫清向金人议和的障碍,先后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然后向金乞和。而这时金兀术攻打淮西又连败于宋军,终于使他认识到对宋战争已不可能用武力取胜,也表示愿意与南宋议和,于是双方开始了紧张的和议活动。宋高宗和秦桧见和议可成,像岳飞这样的良将不仅不再需要,还有碍于投降活动,加之金兀术害怕岳飞反对和议,也派人授意秦桧害死岳飞。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此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这个和议因是在绍兴年间签订,故被称作“绍兴和议”。绍兴和议订立不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伙同王氏、万俟?和张俊加紧了迫害岳飞的活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及张宪杀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临刑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了对投降派的最后抗议。
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的东面修建了岳庙。宋宁宗在位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现在,在庄严雄伟的岳庙大殿里,端坐着全身戎装的岳飞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刻着岳飞亲笔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在岳飞墓门对面,还放着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王氏、万俟?和张俊四个反剪双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对抗金英雄的景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明朝建立:
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消灭割据势力:
朱元璋幼年贫苦,曾经给地主放过牛,还出家为僧。后来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并深得领袖郭子兴的器重,后来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起义军。朱元璋注意招揽人才,例如李善长、刘基、宋濂、朱升等。后来朱升像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大力恢复生产。后来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后又平定了云南,统一了南方。
元朝灭亡:
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进行北伐,沿路势如破竹,1368年,攻克大都,元朝灭亡。后又于建文帝四年(1403年),彻底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统一。
明朝疆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42900.html
相关阅读:2018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