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邦
一、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
作者常常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做事的背景原因、态度方式、结果性质等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如,2008
上海市第10
题: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问题:“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
的品质。”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做的事情:卓茂出门时,把自己的马解给一个认错了“其马”的人;那人(“马主”)他日“得亡马”后,最终把马归还给卓茂。
做事的背景:卓茂是在有人亡马误认其马后“心知非是”的情况下“解以与之”的。
做事的态度与做法:明知道那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而从车上解下马,送给了那人,自己手拉着车准备赶路。
事情的经过:“问之”→“心知非是,解以与之”→“顾而谓”→“自挽车去”。
结果:“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事情的性质:送马给误认己马的人。
再深究其因:身为丞相府史事的卓茂明知道别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更没有呵斥怒骂,相反“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能做到这一点,这不正是因为他有仁爱厚道之德,宽容他人之心吗?
由此可知,卓茂的品质是“仁厚(宽厚、宽容)”。同理,“马主”的品质是“诚实”、知错能改。
二、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多方面的“角色”,和他人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作为反映生活的写人作品,无疑会映射出人物与他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他人是何种关系,对他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怎样,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例如,2005
上海市第16
题: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
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45214.html
相关阅读:2015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满分经验
议论文的阅读指导
《浅议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敬畏自然》课后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