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常想一二 阅读答案(山西省太原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h
ù)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

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思不大

的东西,争位置,争职称,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老是和这个比和那个

比,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或各种欲望太强,结果力不从心,自寻烦恼。那么,我们不妨适当

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

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

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
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

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

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

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

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的倒霉事。

不过,“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
分)


2.
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列举晋人羊祜和宋人辛弃疾的事例?(2
分)


3.
针对平常人不如意时心情郁闷的情况,作者谈到哪两种排遣的方法?(2
分)


4.
文章最后一段能删掉吗?为什么?(2
分)


5.
请结合丰富的课内外积累,谈谈你理解的“常想一二”。(80
字左右)(5
分)



答案:

1.
我们应该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多想那些如意的事情。

(大意对即可,2
分)

2.
是为了用名人的事例证明“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道理,从而引出平常人不

如意的事情也很多,进而引出作者“常想一二”的观点。

(证明观点1
分,引出下文1
分,共2
分)

3.
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或持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每点1
分,共2
分)

4.
不能。为了避免读者产生误解,文章最后一段从辨证的角度对“少思八九”和 “常想一二”进一步论述,这样就使得论述更严密,中心论点更客观,不显得片面化、绝对化。

(内容1
分,作用1
分,共2
分)

5.
示例:“常想一二”是达观者的人生态度。霍金的病痛把他固定在轮椅上,但他却用仅能活动的手指和一颗感恩的心探索宇宙之门;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信步田园,聆听鸟语的呢喃、微风的浅吟,在挥笔间流淌出东篱的菊花。只有拥有“常想一二”的豁达,才能造就非凡的人生。

(
论点1
分,
积累2
分,语言1
分,思路1
分,共5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381828.html

相关阅读:“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阅读答案
《论握手》阅读练习及答案
底线 阅读答案(江苏扬州)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附答案
记住回家的路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