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河中学
田璐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是教材的确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确定性更决定了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和责任。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或者说,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一个跳板。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但怎么教,却是无法限定的。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有关教材整合的具体策略。
第一:以“对比彰显”的策略进行单元整合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教学时也可以用比较的策略宏观上审视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来彰显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类文章可以是题材相同,也可以是文体相同,也可以是描写对象相同。人教版九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以“愁”为主题进行对比整合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的不同;接着让学生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再让学生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最后让学生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前后巧妙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认识更为深刻,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如《三峡》、《与朱元思书》、《早发白帝城》同是描写三峡风光的美文,但作者的个人情感却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朱元思书》则写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早发白帝城》中诗句则处处印证着《三峡》、《与朱元思书》中内容。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都能罗列出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在一起讲,《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及他扭曲的人格,揭露和鞭挞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孔乙己》则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仍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可笑而又可怜的个性特征,
是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写照,孔乙己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通过对比整合让学生认识到这两个人物形象既有其个性,又有其共性,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是全方位的。九级的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塑造了杨二嫂,菲利浦夫人。一丈青大娘,三个性格不同的女人。比较分析这三个女人性格的异同,对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有一定作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有很大影响。一丈青大娘是黄河流域人,她身上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血液,她的泼辣有人情味,质朴,有正义感。杨二嫂是江南水乡的女子。就是泼辣起来也如水乡七拐八拐的小河让人捉摸不透。菲利浦夫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公务员的妻子,肯定是多少受过一些教育,她故作清高,她的泼法就更细腻一些。杨二嫂,菲利浦夫人的泼法都透出冷酷自私的本性,她俩都不想表现自己的泼,都在掩饰。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使学生对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更为全面。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一种类聚,一种求同思维,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个很好的提高。
第二:以“生活延伸”的策略整合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说“生活即教育”,他告诉我们不是生活能给我们很多教育启发,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那么试问,教育教学又如何能与生活脱离?
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必然会与生活形成一个系统,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整合的同时,一定要纳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样一种辐射,实现的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延伸连接。如:在人教版七级上册的初中起始教学中,整合一二单元的所有课文,并为这两个单元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谈生命。并让学生从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角度对单元文章进行细分。如《紫藤萝瀑布》是生命意识类;《行道树》是生命理想类;《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生命智慧类等等。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让刚刚跨入中学的新生对于“人生”、“生命”这样严肃的话题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对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作用。在整合的过程中注意点与点的比较,知识点的归类,重点的区别,这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八级上第二单元的内容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朱自清的《背影》重点讲解,全文以背影为焦点,凝聚了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背影”为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台阶》中的父亲,《老王》中的老王,《信客》中的信客,只要求学生归纳出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了。学过这些篇文章后,让学生搜集亲人、身边普通人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交流,感悟、讲评,课后周记让学生写一篇类似文章。这样的尝试还很多,如:七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的几篇自读课文都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整合相关文章再结合“钓鱼岛”
时事,可以给学生上一堂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的塑造爱国魂的课。这种整合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体现了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这样,语文学习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第三以“专题整合”的策略整合中考考点
面对语文教材.一线教师最难看见的是它的知识体系,教材不呈现,但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呈现,但如何呈现又是个争议颇多的话题。业内认为比较高明的呈现手法就是“随文而教”,因为这种做法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但我认为,学生搞不清语文的知识体系,跟我们没有清楚地呈现给他们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所以,合理且清晰的知识呈现是必要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专题整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种策略可在教师对某类问题进行总结或初三复习时应用,十分有效。如针对初三的文言文复习,我们将专题分为“整理实词、迁移读文”,“化虚为实、准确读文”两大块,句例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进程由实到虚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该专题将学生零散的古文篇章学习整合成了文言文翻译的知识体系。又如在作文指导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某一阶段的语言学习要求和学生习作整合各种作文指导专题,这种专题形式,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较为多见的。初三复习时,语文考点的整合,对中考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在整合三语文学习内容时,分为古文、诗词、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积累和运用五项来整合。诗词整合时,参考《中考考纲》附录诗词。在学生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经典名句重点复习,还归纳出:哲理句、亲情句、友情句、爱国句,以及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文言文整合时,参考《中考考纲》附录中的文章,归纳出文言文中所有的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句子的翻译。并把主题思想相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复习。现代文阅读以《新概念现代文阅读》为版本,归纳现代文的题目类型,解题技巧,寻找解题规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语言积累和运用归纳为:汉字、书写、字词读音,词语理解和运用,病句修改,信息概括和提取,中外名著阅读积累,仿写等几项。
综上所述,在对语文教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整合的着眼点要小。从一个话题、几篇课文、一种描写、多篇作文等具体而微的角度,对现有语文教材的结构、内容、知识点等进行补充、更新或重组,形成一个个既独立又有相互内在关联的专题,改变原有课程由篇篇课文单线行进式的单一顺序,对原有教材达到分解或强化的目的。采用整合的方式开发设计语文专题,是为了弥补从语文教材到语文教学间的不足,在诸多教材处理手法中,它的创新性和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所做的,是为语文教材搭下一级阶梯,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
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
2.
骞志海
浅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3.
栾雪梅
语文知识:距离学生有多远
——
兼论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448363.html
相关阅读:《浅议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议论文的阅读指导
《敬畏自然》课后练习答案
2015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满分经验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