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约在罗马帝国最初二百年间,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罗马帝国扩张的优缺点::
优点:
1.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英语打下了基础;
2.促进了世界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东西方开辟了丝绸之路 ;
3.传播了基督教会,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颁布了法律,罗马法律,为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进行了道路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6.武器的改进,军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这点是最重要的。
缺点:
1.罗马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2.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战争埋下了火种。
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
1.屋大维统一地中海世界,自此地中海地区再无大规模战事;
2.罗马自征服日耳曼之行动彻底失败后,偃武修文,不意扩张,专心于内政;
3.罗马公民权的普遍化及罗马法的逐渐完善,减少了国内的不满之声,内政稳定;
4.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对周边邻国起极大威胁作用,有阻挡战争之效;
5.地中海归于一统,海盗消灭殆尽,海运业自然高速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6.商业繁荣自然带动文化兴盛,希腊罗马文化遂传遍地中海世界
罗马帝国初期文化传播的原因:
1.帝国建立之初,内战停止,统治加强,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繁荣;
2.帝国对外战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罗马帝国交通发达。
罗马帝国极盛时期: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经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了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结缔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希波战争:
时间 | 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 |
交战双方 | 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 |
战争结果 | 希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打败了波斯 |
著名战役 | 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战役(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
战争影响 | 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是最深远的,它是东方帝国波斯和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从此,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
希波战争示意图: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马其顿王国国王(前336~前323),军事统帅。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他相貌英俊,擅长狩猎。13岁从师亚里士多德,但醉心于兵法,跟随其父腓力二世学习战略战术。在随其父征服希腊时,年轻的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的左翼,全歼著名的底比斯神圣军团。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马其顿的)被刺后继王位。他迅速控制了国内政局,平定了骚乱的北方,镇压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公元前334年率3万步兵、5000水兵,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10年。公元前323年6月染疾死于巴比伦。人们把他的遗体装在金棺中运往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座宏伟的陵墓安葬。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目的 | 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寻找世界的尽头” |
帝国建立历程 | ①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 ②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国打败了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 |
著名战役 | 击败波斯帝国主力的战役??伊苏斯战役 |
影响 | 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发展 |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积极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他死后,强大一时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也迅速消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示意图: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冲突的由来:
随着马的驯化,游牧业产生并发展起来,这样就出现了最初两种并存的文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往,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往来,以和平友好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表现为游牧文明由发展迟缓,不断对农耕文明进行侵扰抢掠,而农耕世界的文明大国一旦国富民强,也会对游牧文明进行掠夺和征服,这一方面则以暴力冲突形式呈现。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游牧文明:
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
农耕文明特点:
定居,用生产工具从事劳动生产,发展种植业;
游牧文明:
以游牧生活为主,随水草迁移。
历史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
中国:秦汉时匈奴南侵,隋唐时突厥南侵,宋朝时辽、金、蒙古南侵;
世界:日耳曼入侵罗马,突厥西迁,蒙古西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发生冲突的原因:
1.生活习惯方面:游牧民族身居塞北苦寒之地,因此在困苦环境中锻炼了极强的耐力和蛮勇精神。
2.游牧民族经济落后,没有文明基础。因此为了生存发展,必然向农耕民族所占据的富裕文明之地进行骚扰或侵略征服。
3.战争能力方面,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全军骑兵,机动力很强,可以全线骚扰农耕民族的边境,令其防不胜防;其军队补给完全依靠在敌国境内抢劫掳掠,因此不存在后勤问题,所以攻击性和持久性很强。
4.精神方面:游牧民族以战争为生活的主要方式和目的,以强者为荣,因此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很强。其政策指导也一贯以入侵和征服为主,因为别无选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453507.html
相关阅读: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图辅助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