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怀珠
摘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练,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动饱满的人物形家,洗炼简洁的风格,朴素无华的语言,使这两个短篇不失为小巧玲珑、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坛珍品,经久流传,不但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哈墨尔先生
儒夫上校
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小说,篇幅都不大,却囊括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阿尔封斯
.
都德
(1840-1897)
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
1870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经历了战争生活,目睹了法国战败的惨状,受到了人民爱国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他每星期发表一篇短篇小说,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
1873
,这部短篇小说集以《星期一故事集》
(
又译《月耀日故事集》
)
出版,即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
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场台球》等,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这组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这两篇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普法战争是
1870
7
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
?
波拿巴
(
即拿破仑三世
)
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
geming
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
1870
7
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
1870
9
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
?
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
8
万
6
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
50
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最后一课》通过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感受,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暴行,以及当时人民对祖国的留恋和热爱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爱国精神。《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夫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反映此类主题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淫掠的暴行,和刻画人民群众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但是,深谙短篇小说艺术的都德,却别具一格,表现同一主题,他却以不同角度选取多样化的题材,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敌人的疯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两个短篇在选材上独具特色,即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选取极平凡却又含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断,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这两篇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场面。《最后一课》选择受战争损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残最深的地区—阿尔萨斯一个乡村学校所发生的故事,作为小说题材,反映普鲁士人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文化侵略,不准他们再教法语,而改教德语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柏林之围》通过一个瘫痪老军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围的残酷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表现了法国人民深沉的亡国痛苦,又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热爱祖国的非凡表现及崇高感情,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取材新颖,思想深刻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异常感人。
对于读者来说,乡村小学校的日常生活,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逃学真是司空见惯;退役老军人在病中的美好幻觉,进攻,追击,攻占敌国的都城并非不可思议。然而,小说从平凡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这一堂课,这一位老军人的幻觉,却是极不平凡的题材: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依依不舍,使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化身,人们沉痛庄严地向祖国语言告别;巴黎沦陷,老军人垂危时刻的梦幻的破灭,气氛是那样的严肃、悲壮,巴黎人民被揉碎了的心在流血。以一斑而见全豹,阿尔萨斯人民亡国之恨,巴黎百姓陷城之苦,被淋漓尽致描写了出来。这些都是法国战败后的惨状,它仿佛是阿尔萨斯人同祖国分离的缩影,巴黎沦陷时法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就在这样平凡的题材中,都德表现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流露出了法国人民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468826.html
相关阅读:《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初中生阅读题及:《怀表,很老很老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广西桂林市中考》
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