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或厌学情绪,而地理科课时少,内容多,记忆难度大,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一、趣味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湖南省政区图时,可让学生把湖南省的轮廓想象成一个人的侧面头像,再通过侧面头像这一轮廓引出湖南省四周所环绕的“邻居”:下巴下方为广西,衣领是广东,后脑挨着江西,头上顶着湖北,额头上方是重庆,鼻子挨着贵州。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湖南的相对位置很快的记住、记牢。
二、象形法:把地理事物想象成实物、数字、字母、几何图形、汉字等。想象不求统一,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象,关键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像个大“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这个略图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图加深了记忆。
三、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上,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可以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不同之处就是英国是个大西洋中的岛国,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中的岛国。这样,通过对比,两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鲜明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四、因果法: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体,所以记忆地理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以这个问题做为“果”找出“因”来: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夏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加剧。这样通过“因”推导“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来,记忆时知识就系统多了。
五、归纳法:是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归纳后可知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是800MM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通过的地方。④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⑤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⑥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六、生活体验法:只有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学得乐、理解透。例如:学习“季风”时,可联系教室南北窗口所刮的风向来作为攻克“季风风向”这个难点的突破口;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可从当地地形实际出发,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避免水土流失,坡度小于25度的地区,可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河、塘、水库地区适宜发展渔业;学习&ldquo 初中语文;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时,可从平时的生活观察入手,夏季降水多,河塘水量丰富,冬季降水少,河塘水库枯水。
七、字头法:是在记忆一组知识时,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陆地面积世界前七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印;全球人口过亿的国家按由多到少排列: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
八、重复法:根据《心理学》中讲到的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必要的重复几次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时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拔。其后一个周再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并强调学生多看地图,这样反复记忆遗忘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九、列表法:是把内容易混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如在学习世界的国家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列一张表格进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服务业、分布等对比,使知识一目了然。再如:记世界人种和语言也可采用此法,列表比较体质特征、主要分布地区,形成归纳或对比。
十、读图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特色方法,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例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海洋、我国的主要河流、我国的铁路主线,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使用地图,做到有图必读,读图有方。
除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如谐音法、画图法等,对不同知识的记忆要采用不同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启发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巧记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46982.html
相关阅读:小地名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