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桐
“
回家多好啊!
”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
·
詹姆斯临终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1907
,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
“
欢迎伟大的威廉
·
詹姆斯教授
”
的欢呼声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替代不了,他太想家了。当他三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坐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
……
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
……
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
“1”
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
“0”
的时候呢?
……
真是无法想象,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存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
……
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
……
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终于算是轮到他们了
……
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的手里一样!
他们笑了
……
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
──
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
……
对,只要车上能容得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
……
在外打工
,
钱是赚了一些
,
可钱再多
,
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来的啊!钱终究买不来家所给予的一切啊!回到家里去!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中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
……
我理解了他们!
我理解了
……
家。啊,家,究竟是什么呢?
1995
,台湾举办了一项
“
公车欣赏,快乐上路
”
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公共汽车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
“
家
”
的小诗
──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出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
爷爷是
2B
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
我呢?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
这是一位
11
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
“
铅笔盒
”
,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
;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选自《散文百家》)
1
.这篇散文开头引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临终时说的
“
回家多好啊
”
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请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的手里一样!
②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
3
.结合本文内容简析小女孩苏幸的《家》这首小诗妙在何处。
4
.请你仔细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对
“
家
”
的认识。
①
②
③
5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
A
.本文举詹姆斯的例子,意在说明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不仅中国人有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也有。
B
.正是这充满温情的令不同职业、不同龄的人都魂牵梦绕的一个个家,才构成社会这个整体,才形成这个
“
地球村
”
。
C
.本文用例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个例子都经过了严格筛选,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
D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运用反复、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读来耐人寻味。
E
.这是一篇以
“
家
”
为话题的散文,所选事例范围广泛,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过渡语段,结构上显得自然严谨。
答案:
1
.①点题;②抒发感受,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③名人的话更有代表性。
2
. ①写出费尽周折才买到票的欣慰,形象地写出回家心情迫切。 ②比喻家给你精神上带来的极大创伤,家给你带来沉重的负担。(意思对即可)
3
.①运用比喻;②形象地表明了家是和谐、温馨的,充满浓浓亲情或家是小女孩的童话、梦想和美好的一切(意思对即可)。
4
.①家是旅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或家是人们灵魂的归宿;②家是人的精神支柱,支撑人们奋斗并使人的奋斗富有价值;③家是孩子的一切。(答对两点即可)
5
.A
、D
(A
项“热爱祖国”理解牵强,拔高了文章的主题。
D
项文章中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473353.html
相关阅读:巴黎不堵车的秘诀阅读答案
看海 阅读答案
快递 阅读答案(福建福州)
《真正的英雄》中考链接《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阅读答案
敬畏大自然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