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自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入和平时期后,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它是苏俄早期为巩固政权而实施的特殊政策,在战争年代具有特殊意义;
2.它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直接提升到“共产主义”模式下,超越了当时的发展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1.国内:反革命实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各种武装力量破坏新生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出兵直接侵犯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3.常年的战争消耗,使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这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集中国内财力,物力而实施的一项超越性特殊政策;
2.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次尝试,其弊端日益凸显,对国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破坏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布列斯特合约》:
《布列斯特合约》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1922年,苏联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和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和影响:
1、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2、影响:
(1)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当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4、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认识: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4)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政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直到二战之前,美国已经很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
3R政策: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
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利益,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采用新的理论知道??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
2.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金融业濒临崩溃,各大企业破产;
2.美国失业率极高,民众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3.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促使美国改变原有外交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5.遏制了美国滋生的法西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03405.html
相关阅读: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背诵提纲:劫难中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