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能力是辩证思维能力和基本观点之具体运用和体现,在能力构成中需充分“注重”。有以下五个方面:
1.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显著地加强了对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与论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历史原因的主要类别: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为具体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导火线是具体原因。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③内因和外因,前者是变化的依据,后者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远因和近因,前者带有根本性。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表现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结合”)。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予否定。
2.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
历史特征(特点、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个性;又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演变之个性的表现形式,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点。分析历史特征要求源于而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概括其本质属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纲领目标、革命动力、指导思想和发展前途等方面,都不同于著名的辛亥革命。这几点就概括了前者的本质特性。
寻觅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
跳跃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反映了当时根据地的有关特点。
多边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时具有六个特点。
切入式。重庆谈判是历史整体的切入点,由此可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变化的特点。
综合式。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在华争夺殖民霸权的特点,就需要综合分析而获。
“引言”一般都要分析本章内容的时代特点。
3.分析事物性质的能力
性质是指一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1)“定性”先决于正确的立场、观点:同是一个洪秀全,被曾国藩诬为“匪首”,而孙中山赞之为“反清第一英雄”,后者正确。给战争定性也同此理。
(2)“定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排除假象。
(3)凝固性的性质:中华民族永远认定《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12068.html
相关阅读:2018中考历史复习重点: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