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懂得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明确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具有抵制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能够列举出党和政府近年来发展先进文化采取的重大举措。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的图片。
教师: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共同举办。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受到干部群众普遍认可,社会反响非常好,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要讲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讲授新课]
多媒体显示:一组反映现实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照片和漫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在网上肆意谩骂他人、买票不排队、违反交通规则、搞封建迷信活动等)。
教师:请同学们指出这些画面中的行为的不文明之处,并说一说为了减少这些行为我们应加强哪方面的建设?
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学生:文化建设。
教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同时也必须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把四项建设都搞好。
多媒体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多媒体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
多媒体显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在京举行的图片。
教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一个什么重要决定。
学生:《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教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此内容可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呢?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内容可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学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此内容可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什么?
学生: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内容可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这是本框第二目所要讲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教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多媒体显示:CCTV“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的照片。
教师:CCTV“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已有十年的历程。“感动中国”是引领时代精神的精品,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中央电视台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此次活动,说明了我国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呢?
学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此内容可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师: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多媒体显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治理网络内容到整顿校园环境,从加强少儿文艺创作到表彰先进模范,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到推动全社会的更多关怀,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议一议: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说一说:青少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多媒体显示:十年来我国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图片以及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图片。
教师:发展教育和科学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怎样?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学生: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课堂小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课堂练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我们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请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1)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说,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科学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参与性很强,但热闹之后,学生却没有体验和收获;课堂看起来紧张有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但整节课却被划分为细抠的知识点;课堂很沉闷,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脱离课堂,缺少真诚的交流,课堂上多的是假话、套话……这些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的存在,背后都有一个原因: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在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本节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尊重教材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关系问题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确,教材(教科书)直到现在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趋势。因为课程资源结构的重点在发生变化,学校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为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教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本节课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利用了很多教材之外课程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
作者简介:李洪祥,男,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初中教师、校办公室主任,兼任天门市教学研究室初中政治教研员。1987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辅文章30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出版了20余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曾参加湖北省初中《思想政治》(活动)教材的编写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光盘的撰稿工作。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名师。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1671.html
相关阅读:八上第九课《守候良心》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