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地球公民当警醒》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地球公民当警醒 顾玉清 ①地球,人类生命的摇篮。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平均半径为 6300 多公里的小小星球,却为孕育和维持一个奇妙的生命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 地球公民当警醒

顾玉清
  
  ①地球,人类生命的摇篮。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平均半径为
6300
多公里的小小星球,却为孕育和维持一个奇妙的生命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宇航员们乘坐航天器遥望地球时,都为我们大家能共同拥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园而赞叹
!

②前不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地球公民”环境大会上,与会者一致指出,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危险与风险每天都在发生、发展,各种灾难一次次向人们敲响警钟。

③在所谓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已存在了约
50
亿,人类的出现才几百万,据说自有人类存在的最冷的冰川期以来,地球上的气温已上升了
5
摄氏度左右。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

4
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④水是生命之源。地球有“水球”之称,水所覆盖的面积为
3.8
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面积的
70
%。然而,其中不能直接使用的
97.5
%是海水,淡水储量仅占
2.5
%,而人类实际能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量的
0.3
%。与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比,少得这么可怜的淡水也被人类无情地污染了。目前,全世界每约有
4200
多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
5.5
万亿立方米淡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全球淡水径流总量的
14%
。水体污染造成人类和万物生灵的“血脉”硬化,水危机当然也就不请自来。

⑤荒漠化正在向人类一步步逼来,这已不是一句骇人听闻的话。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荒漠化情势加剧。现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
10
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说沙漠正以每
700
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日趋严重的荒漠化正威胁着
10
多亿人的生存。

⑥英国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无处不在,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主要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
1
?
4
的物种在未来
50
内将可能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

⑦地球不堪重负
!
地球生病了
!
地球在呻吟
!
世人该警醒了
!
地球与人类不是相互博弈的关系,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全人类的未来,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真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悉心呵护好地球,尽力抚平她的创伤,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来。

(选自
2007

3

21
日《人民日报》)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

2
.第②段说“由于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地球的“暴躁不安”“喜怒无常”指的是哪些现象?(列举三种)

答:

3
.文中③④⑤⑥段从整体上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答:

4
.第⑦段中地球“不堪重负”“生病了”“在呻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

  

5
.认真观察漫画“我们最后扔掉的将是地球”,

  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
对象:地球的生态环境。。
2.
海啸

地震

火山爆发

泥石流等。
3.
分类别

列数字

说明:写对一种给
1
分。
  
4.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或气候变暧;水体被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物种消失速度加快。
5.
参考:漫画
:
如果地球真的成为垃圾
,
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认识:保护地球不能光喊口号,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
:
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少用空调
,
保护森林、植被,不吃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用品等。说明:漫画
1
分,认识
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42487.html

相关阅读:《铺地莫忘透水》阅读答案
长沙市中考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附答案
《谈白菜 李锐》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高分指导:说明文阅读题技巧指导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