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知行合一”简称知行,是明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他说:“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 又说:“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 ”

其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这里的思想精髓可以说是:融合、变通。讲理论和实际融合在行动中,在行动中要懂得变通,不迂腐墨守陈规,不稚嫩不谙世事。

“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明中后期有着巨大的影响,著名政治人物徐阶、张居正都是他的学说的粉丝,明中后期的异端史学、文学思想始发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与之有很大的关联。在东亚,“知行合一”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本名陶文浚,在接受了知行思想后,兴奋得把名字都改了。著名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他对王阳明的思想崇拜之至,腰间常别着“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牌。

到了现代,“知行合一”也不过时。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这是“知行合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必须有符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方法。想,可以凌云壮志;做,得脚踏实地。

无论多么伟大或是微小的理想,要实现它,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发展之路,是一个例子。就现在的课改而言,掌握了课改精神后,根据校情、班情等学情来实行课改,可以是另一个例子。

“知行合一”使王阳明在明代立于不败之地,期待着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大放光彩。

作者简介:肖磊,现于江西省金溪县琅琚中学任教。中学二级,热爱历史教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6147.html

相关阅读:如何提高初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