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知识点整理及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
一、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72。正统中,追谥文宪。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高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关于本文的文体:
序,一种文体,与“序言”有别。此处是指赠序,一般写在送别时,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的。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亲身经历,热情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三、文章结构
第一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先叙幼时求学时的情形。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了基调。“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奋: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因此得以“遍观群书”。接着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教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这些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四支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第二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一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经过四个方面的对比,太学生条件之优越和作者昔日之艰难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昔日的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的太学生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在学习上用心不专,完全不用去找任何理由。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先用“流辈甚称其贤”赞扬马君则“善学”,再用“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表明马君则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最后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这才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课文的三段文字内容环环相扣,前两段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第三段紧扣“赠序”的特点,说明写作意图。文章生动而有说服力,对任何时代的学生都是一个良好的教育。
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亲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四、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3、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五、古今异义词
右备容臭(气味,文中指香料/难闻的气味)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官府,朝廷/多用来特指县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虚伪的,不真实的)
六、词类活用
1、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2、腰白玉之环(名作动,挂在腰间,腰佩)
七、练习
1.本文作者,字,号,浙江金华人。明初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内容多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2)无从致书以观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弗之怠
(5)走送之(6)不敢稍逾约
(7)既加冠(8)无硕师名人与游
(9)尝趋百里外(10)门人弟子填其室
(11)未尝稍将辞色(12)援疑质理
(13)或遇其叱咄(14)俟其欣悦
(15)负箧曳屣(16)持汤沃灌
(17)以衾拥覆(18)寓逆旅主人
(19)腰白玉之环(20)烨然若神人
(21)?袍敝衣(22)略无慕艳意
(23)县官日有?稍之供(24)岁有裘葛之遗
(25)无冻馁之患矣(26)非天质之卑
(27)流辈甚称其贤(28)乡人子谒余
(29)撰长书以为贽
(30)言和而色夷(31)自谓
(32)论辩(33)是可谓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3.“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而不是“”。
1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5、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八年级知识点整理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599556.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广西桂林市中考》
初中生阅读题及:《怀表,很老很老了》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