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醉翁亭记》初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课内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鉴于大家对作文频道的关注,作文频道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初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供大家参考!
《醉翁亭记》初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
醉翁亭记
一、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二、【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相关知识: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皇帝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三、【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全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课文通篇采用“剥?法”,即句句用“也”字(说明句式),从容婉转,一气呵成。全篇表面上在写“醉”,实际上是写“乐”。因为“醉”与“乐”其实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乐”。全文以“乐”贯穿始终,各部分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2、文章脉络: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一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二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三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
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时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四、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五、【练习解答】
1、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
2、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闷的,所以虽游览山水、饮酒作乐,也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乐其乐”,以“滁人游,众宾欢”为乐,表明他寄挂民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愿望。
六、【同步评价】
1、解释加点的词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  )朝(   )暮(  )也。野芳(   )发(   )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  )者歌于(  )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8.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字永叔,号    ,晚年又号     ,谥号    ,是“        ”之一。
4.人们经常引用“              ”来形容他人另有图谋。
5.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写琅琊山四季不同景色的一句是
。这个句子从  觉,  觉,  觉三个角度进行立体的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6.本文围绕一个“   ”字来记述游玩经历。
7.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      ,      ,      ,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         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和范仲淹的“          ”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初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611293.html

相关阅读:初中生阅读题及:《怀表,很老很老了》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广西桂林市中考》
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