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前学习技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考试的成功,除了要以扎实的知识、良好的状态为前提外,还要重视考试及答题的技巧。作为应考者而言,他们有两个任务,一是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二是尽可能好的熟悉考试、学会考试。也就是说,学会考试是中学生考试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试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作为主考者而言,他确立什么样的考试目的,如何选择考试内容,怎样编制试题试卷,安排选用什么样的题型,以及考试的组织、考场的管理、考试结果的评定解释与录取录用等等,都需要科学地研究和实施,以严谨而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因而它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科学-------考试学。

在平时,经常会有学生抱怨说,虽然学习质量很高,可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他们为此很委屈。实际上,所谓中考,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即应对考试也是一种能力。

因此,考生在考试之前如何准备复习,在考试过程中如何观察试卷、提取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操作、答题时怎样既快又好且避免无谓的失误、考试时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以及临考之前、考试之中,考完以后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也都是需要加以研究的。这就是应考的知识和技能。

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一个临场镇定自若,发挥超常;另一个临场紧张万分,表现失常,这种差异就是由于两个人所掌握的应考知识和技能多少而造成的。在很多情况下,成绩优劣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水平。最近,教育心理学界在有关中考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中考群体(一个班级或学校)中,在最后的中考成绩中取得第一的并不一定是平时总考第一的那个学生,而是平时考试位居前十名的同学们中的某一位。人们习惯与称之为“前十名现象”。这恰恰说明,考生掌握一些应考知识与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实现短期突破的方法

实现短期突破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梦想,从现在到中考只有几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几十天里实现突破是可能的,突破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分析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进行复习。策略是:优势学科提分,劣势学科少拉分,易突击的科目增分。对每一个普通同学而言,都会有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从考试的角度而言,有的同学常常会迷惑,临近中考,主攻对象到底是优势学科还是非优势学科?甚至有个别同学因为把主要时间用在非优势学科上,而拉了优势学科的后腿。因此,巩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寻找非优势学科的得分点,才是上策。这需要每个同学对自己客观情况的准确把握。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把总体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活动具体化。比如,我们计划从现在到中考的时间里自己的总分增加20分,大家感觉增加20分不容易,但是如果把20分,分到5门课中,一门课只需要增加4分,也就是考试时多做对一道题。如果我们把每天做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中考要考的一道题,就会使我们的学习活动变得非常直接,非常有效,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历次小考和平时作业的分析,把握学习的难点。平时的每次作业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查,作用是查漏补缺。其中经常出问题之处,可能就是我们学习的难点。针对难点就要经常的复习,经常地练习,巩固知识体系,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的同学把错题、难题分别集结成册,时时翻看,这是一个好办法。

通过对历次中考试卷分析,把握考试重点。中考试题是从所学内容的整个范围内出题,题量大、覆盖面宽,似乎无法预测。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历次考试试卷,就可以从中找出某种出题倾向。虽然升学考试试题在逐年翻新,重出过去已经出过的完全相同的题目可能性极小,但是把从前出过的题目稍微变化后重出,也很有可能。有些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都有相似之处。这些题目,尽管题型不同,所给条件或问题的方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内容还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以前中考试卷,对各科知识内容的分数分布及重考的可能性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每一知识点的重考性及可能得分。据此,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明确先学习哪一些内容,重点学习哪些内容,还可以估计自己有把握得多少分。

利用模拟考试,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方法。模拟考试,对于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心理适应、应试技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模拟考试,考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模拟考试中,考生要严格按正式考试程序和规则进行,使之与正式考试相似,也就是在坐位安排、考场注意事项、考场气氛、试题题型安排、难易程度、知识容量,以及考试后的评分等方面都和正式考试相似,要努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得到改善。

一般学校进行两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重在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第二次模拟考试,重在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以发现自己心理状态问题,改善心理状态为主。一般情况下,第一次模拟考试由于距中考还有一段时间,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学校一般出的考试题较难,学生还有时间进一步提高。而第二次模拟考试距中考时间渐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最好是体验成功的心理状态,因此,此时出题一般较容易。所以,在一模和二模之后,同学们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既不要为一模的失败而懊悔,也不要为二模的成功而骄傲,客观评价自己是你成功的前提。

在参加模拟考试后,在知识分析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核对各题的得分和总分,这时要与标准答案认真对照,必要时可以请教别人;

查阅考题出自教科书和参考书的那些部分,分析与自己最初所猜题的范围、类型符合情况;

对做错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再查阅标准答案、教科书、参考书,直至把问题真正弄懂;

重新复习做错的题所涉及的原理、概念、定律等等,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现考试良性循环的方法

1.完全准备法。完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基础,准备好考试所必需的物品如笔、小刀、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尺子、橡皮和准考证等;生理准备是考试顺利进行的前提,临考前两三天,复习的大势已定,应停止大题量的复习,可以从事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整情绪,充分休息,养精蓄锐,考前最后一天,可以用两三个小时,做一些过去做过的熟练的题,进行一下热身,做好各种准备后,晚上适当早些休息,以保证充沛精力;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考试的载体,通过我们前面进行的想象训练、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暗示训练等心理训练,我们已将我们的心理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相信我们一定是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的到来,中考不过是我们整个考试中的一部分而已。

完全适应法。适应考场,在临考前一天,考生一定要去熟悉以下考场及周围环境,找到自己的考场、座位,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上几分钟,可能的话,坐在座位上进行一次想象明天考试情景的想象训练;熟悉交通路线,准备好交通工具,估计往返所用时间,以免临场之际因某种小的差错而带来麻烦。

适当预热法。考试前适当的预热对于考生尽快进入考试状态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考生一般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考场,不必到得太早或太迟,过早会因等待考时间过长造成疲倦,过迟又会感觉紧张甚至延误考试,到达考场后,不要和他人过多交谈,因为过多交谈不仅可能消耗你的体力,而且可能引起你的心理紧张,为了调整到最佳状态考生可以找到相对安静的地方作放松,或进入考场做一次放松,之后做一次想象训练,想想你最成功的考试体验,这样就可以充满信心的准备答题了。

考场外放松法。学生到考场后,不要一个人傻呆着,尽量地和同学们一起说唱笑闹,快乐的情绪会使同学们有效放松,也会把良好的情绪带进考场。说唱笑闹本身就是对考试的注意的转移,不良情绪的发泄,也是同学们心理上相互支持、互相安慰、助人自助的一种体现。

三、实现考试最优化的方法

1.知己知彼,有备而战。卷子发到手时,不要急于答题, 用最快的速度(约2、3分钟)将考题扫视一遍,从总体上对考题有所了解,弄清全卷共有几页、多少试题、试题的类型、每道试题的分数,尤其是要认真阅读试卷和试卷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本人可以完成的概率和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2.认真审题,选好突破点。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只有正确的审题才能避免“没看清题”、“粗心”的错误,很多同学所谓的“粗心”其实就是由于没有审好题造成的。审题要做到:不漏题,不看错题,审题一定要细,要仔细推敲。审题的一般方法是:首先,拿到题目后,仔细读题,理清已知与未知条件、以及中心问题,找出题目的关键;其次,注意寻找试题中比较隐蔽的条件;第三,比较复杂的问题,发现各种条件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去伪存真”,显露出各条信息之间关系的真正面目。

3.安排时间,循序渐进。解题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做题的顺序是: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题;以前似乎做过的题;题目短,答案也简单的题;相对难的题。做题从易到难,符合心理的适应规律,通过作简单的题,实现了心理的预热,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自信,良好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激活。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有困难,应立即改做其它题,因为,大脑具有自动加工的功能,当你放下不会做的题转而做其他题时,大脑已经开始对未完成的工作开始加工了,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需要我们具有及时调整的灵活精神。

不以分少而不为。考试中抓住每一分。在考试中有的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题上,忽视对每一份的获得,认为丢一点小分无关大局,其实,在考试中小分的获得更重要,一是小分好得,二是小分也是分,获得小分是获得高分的基础。因此在解题时,会做的题应做准、做稳,一定把分拿到手,要保证做一道,对一道。

学会应对考试是每个同学必备的人生体验之一,不仅仅初中毕业需要考试,人生处处皆考试,只有考试才能区分胜负和优劣,才能激发出人的上进心,才能使人生如此的丰富多彩。敢于和正确面对考试以及考试带来的胜负,永远是我们成长的重要课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675667.html

相关阅读: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