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师只有先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研究,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更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着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物体的分类”这一课时,我用课件先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请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再用课件展示林林凌乱的房间,问学生:“你喜欢林林的房间吗?你能帮他整理吗?”通过比较拾房间物品”的任务,从而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不守旧于框框,有独到的创见性,思维的多变性。在数学解题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更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产生一些巧妙的解法,摆脱我们在定势思维下解题受阻的困境,优化解题策略。如在学习体积单位“升、毫升”时,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不知道1升、1毫升到底有多少,因此我要求学生去观察用瓶装的液体,让他们观察和比较后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样,课堂上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因此,只有在授课时,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换性,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多变的思维,只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就能培养学生创造的潜能。
三、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探究知识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600除以300为6除以3,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可以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落到了实处,成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对象的不同点、相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提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讲三解形的面积时,我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进行实地测量,先量出长方形操场的长宽,求出他们的面积,然后问学生“如果将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起来,就是两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呢?”学生说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三角形的面积。我说这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又将如何呢?于是我列出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这是在课外实践中找到的数学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并学分了进行归纳和总结。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它要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中来,做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更要身体力行地走在教育的最前沿,愿我们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做贡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734035.html
相关阅读:名师经验:如何解决初二数学学习必然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