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探究性实验”中引导技能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当今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探究性实验”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交流、轻松学习的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位学生都受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师在“探究性实验”中的教学行为??导思、授法、总结、升华。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引导技能。 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首先是问题要有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困难”。可见,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遵循“先呈现出问题情境”的原则。 1.1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观察的过程中,善于比较,能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探究根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一课中,先让学生根据“同中求异”的观察方法观察根毛区纵切片,问这里“同”是指什么?“异”又是指什么?这些都清楚以后,就可以质疑或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样是根毛区,为什么有不同类型的 细胞结构?这些不同的细胞各自有什么功能?根毛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植物的其它器官的?…… 1.2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态称为“好奇心”。对某事物的好奇心是决定他对该事物进行探索的原始动力。 例如:在北京版教材《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将另一套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培养,作为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在阳光下的一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在黑暗处的一组就不能复燃,甚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当学生看到这种奇特的现象时,教师就可以“以‘奇’激奇”,这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此刻教师的语言最为重要,特别是语气、语调,要尽可能营造出“特别奇特,又想要知道其中奥秘”这种神秘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这一问题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提出更多想要探索的新问题。 “机遇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能提出许多要探索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准备??“问题准备”。有了要探索的问题,才能激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进行假设就是预测所要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提出假设为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假设。 2.1 教会学生“联想”进行假设 “联想”就是以某事物为核心而想起其它事物。联想不是胡思乱想,它要围绕我们要探索的问题向四周慢慢展开;联想要和“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紧密结合,再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搜寻新的发现。 例如:《植物的呼吸》一节课,可以通过“联想”提出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假设。围绕核心??探究植物的呼吸,想起其它事物??人的呼吸,然后运用“异中求同”提出假设:“异”是指不同的对象,即人和植物;“同”是指可能存在同样的本质,即植物呼吸时可能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2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假设 类比推理是对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后的推理方法。 下面以北京版教材《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强了“探究性实验”的可操作性,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假设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 找出两个或两类相类似的事物:植物的根能吸收并运输水和无机盐,茎也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第二,找出其中一个的特点:植物根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第三,提出另一个的相关假设:植物的茎也可能是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类比推理是以“比较”为基础,推理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用实验进一步证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zhong/862317.html

相关阅读:初中生:功课娱乐两不误,就差这份暑期计划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