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内容来自
意思:原指作战时要见机而动,知道敌方难以攻取而后退。后来指见困难退缩不前的消极态度和做法。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攻伐。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弱小的郑国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
公元前597年,郑国投靠了晋国。不久,楚王领兵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招架不住,和楚国讲和,降服了楚国。(参看“筚路褴褛”、“刚愎自用”)
晋国听说楚国进攻郑国,于是派荀林父、士会、那克、先彀、赵朔、蔡书等人领兵前往救援。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听说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订立了盟约。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荀林父为首的一批人想撤兵回国。
上军主帅士会和副帅部克都同意荀林父的意见。士会说:“用兵的道理在于观察时机,趁敌人暴露出空隙时发动攻击,才有胜利的希望。现在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不违背常规,他们讨伐郑国,是因为邻国的三心二意。楚国的军队很有秩序,训练有素。作战时,将士们都清楚自己的攻击目标,纪律相当严格。楚国的国君善于选拔人才,从不漏掉有德行的人,奖赏也不忘记有功的人。对尊贵的人有一定的礼节,对他们表示尊重。对卑贱的人分出等级,表示威严。对于这样管理十分严密的国家,怎么能去攻击它呢?我看还是不要打楚国了,不如回去整顿军队,加强力量,将来去讨伐昏暗的国家。”
读书笔记
士会的意见很有说服力,荀林父不住地称赞他。但是先彀不同意,说:“我们不能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威风,怎见得我们一定会失败呢?怕打仗,就会失去晋国霸主的地位,不能退兵。”中军大夫赵括、赵同支持先彀。
士会争辩道:“作战,应当知己知彼,才能决定打与不打。不看实际情况就说‘打是英雄,退却是怕死’,这不是研究战略的方法。楚国征伐郑国,是对郑国背叛的惩罚。郑国顺服了,就赦免它、这是树立德行。而且楚国战争不多,民众不疲劳,君主不受怨愤,政令容易通行,各行各业都很兴旺。我们看到了人家这些优点,应当赶上、超过他们,这是正确的,而不是害怕。如果不看实际的强弱就去硬拼,也不见得是勇敢吧?看到胜利的可能就出兵,没有可能就后退,这才是治军的好方案。”
然而先彀依然不同意退兵,甚至说:“作为军队的统帅,人生哲理,却不是以大丈夫而告终,我是绝对不会干的!”于是他单独率领自己的部队渡过黄河,准备和楚军决战。荀林父没有办法,也只好指挥军队前进。交战结果,晋军损兵折将,被楚军打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iyu/116885.html
相关阅读:
明人不做暗事_明人不做暗事的意思_明人不做暗事的故事_明人不做
魑魅魍魉的意思_魑魅魍魉的故事
随寓随安_随寓随安的意思_随寓随安的故事_随寓随安造句_随寓随安
天夺之魄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