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语
作者写人物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成心偏离本质或实际,骤看鼓未打在点子上,但细心斟酌却理乖情至,充足地表白了人物细腻,奥妙、庞杂的感情,并使诗文蕴藉徐迂,耐人咀嚼,或新鲜别致,醒人线人。这种伎俩叫偏语。依照诗文人物的情感分,偏语可分为:表示人物怨愤心境的偏语跟表现人物其余感情的偏语两种。
例如:
自与天孙别,频看黄鸟飞,应由春草误,著处不成归。(崔国辅《王孙游》)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罗曲》)
断头本日意如何,创业艰巨百战多,此去墓穴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初中语文第二册十二课陈毅《梅岭三章》)
在大西北高原,我有了儿子,你知道后可愉快了。爸爸,见到小亮的人都赞叹地说:几乎太像外公了。听到这话,我是如许兴奋啊!……他怎么能不像你呢?(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
例为表人物怨愤心情的偏语,写主人翁作客他乡,萍游货色,关山迢迢,欲归不能,本与(春草)无关,却偏怨(春草误)了归期。名义看分歧情理,然而,(刻骨的相思,良辰无绪的心情)却得到了充分的露出。
例中恨水恨船,独不恨人。行文婉曲含蓄,绵绵怨情,脉脉相思尽在不言中。
例陈毅本不信鬼神,但他故作偏语,抒发了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逝世而后已的信心。例写小亮长得像外公的起因,用医学的目光看是大谬不然的,作为医生的作者不会不晓得,而作者偏这样写,抒发了对父亲强烈的吊唁之情。
偏语与撇语(排除)类似,都可使文章波折别致。但修辞手腕各异。撇语是用消除的方式作铺垫,烘托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常用(E不是(像)F,是(像)G),或者(E是(像)F,不是(像)G)等情势;而偏语则是写人物对某种事物的见地,故意偏离实际,以到达理乖情至,回味无穷的后果。个别不必(不是(像))、(是(像))等词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iyu/8406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