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艾瑞克森是当代催眠史上最伟大的催眠大师,世界公认的催眠治疗与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权威专家。艾瑞克森是驰名中外的天才催眠师,他为催眠取得了正当的位置,让催眠不再是“严正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他是全世界驰名的伟大医学催眠大师,常因奇观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盼望”的病人而著名于世,同时也是公认的催眠学着作威望;而且,他被以为是推翻传统心理治疗和传统催眠的催眠首领,虽然他已逝世26年,但在催眠范畴至今仍旧没有人能超出他。因此,很多人主意,艾瑞克森对于心理治疗实务的奉献,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贡献并重。
艾瑞克森是运用灵活的策略去避开抗拒的专家,在他成长过程中,那让人难以忍耐的身体磨难是他用来锐化自己机灵的磨刀石。有一次艾瑞克森到纽约旅行,顺便去访问路易斯.华伯格医生(纽约市精神健康研究院开办人),当时路易斯医生有一名病人也刚好来看诊,这名病人是个年轻的逼迫症患者,因为他的敌意行为以及疾病、死亡和覆灭动机的入侵,造成他自己和周遭其他人的生活都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因为他童年早期就接收过一连串心理剖析师、行为治疗师和催眠师治疗师的治疗,次数相称惊人,他时常埋怨他们的治疗对他有害而无益,使得这些治疗师逐步耗竭殆尽。他最后被转介到路易斯.华伯格医生这里来作催眠治疗的,因为没有其他的催眠治疗师能够成功让他进入催眠状态。路易斯.华伯格医生也彻底地失败了,经过几个月无效的疗程之后,他等待有一天能把他转介给某个人,让自己安静地参加那一长串挫败治疗师的行列,所有人都已经放弃试图去帮助他。
艾瑞克森恰好在一次不高兴谈话的开头走进来。路易斯.华伯格医生开玩笑地问:“米尔顿,你信任你能催眠这个年青男孩吗?”艾瑞克森爱好挑衅,他不会容易废弃这次机遇,特别是当这个孩子对于任何使他进入催眠的打算都没有反应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艾瑞克森压服了这位病人跟他到隔壁的房间,把他留在那里将近三个小时。每隔一段时间,路易斯.华伯格医生会观察房间,去看一下他本来预期的状态,这个病人是个恐怖的敌手,他会完全苏醒,咧嘴笑着艾瑞克森对他作那么多尝试后的失败。但艾瑞克森没有放弃,令路易斯.华伯格医生惊奇的是,两个小时之后,艾瑞克森已经成功使那个病人进入了梦游的催眠状态,在暗示之下,那男孩看到物体和动物的幻觉。艾瑞克森面对失败时的保持及他催眠诱导的高明技能都留给了路易斯.华伯格医生深入的印象。这个例子阐明艾瑞克森转化和卸除病人对治疗抗拒的巨大能力。
米尔顿.艾瑞克森本人的催眠技术切实是炉火纯青,他的行为已经直觉性地自成体系,在面对不同状况的时候,会自动、系统而精准地运作,并且达成了惊人的成果;然而,惋惜的是,他不清楚他的行为究竟是如何自成体系的,也就是说,天赋异禀的他知道如何做,但不明确其中的道理。因此,追随艾瑞克森学习催眠技术的人虽数以万计,然而,真正能学得他的真传的人却比比皆是,甚至有些跟随艾瑞克森学习多年的人,对艾瑞克森催眠技术的了解,仍旧非常有限,因为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翻开跟艾瑞克森一样的感官频道与直觉系统。我本人亲眼见过一位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曾经跟随艾瑞克森学习多年,并且对艾瑞克森的呼应技术的研究颇有心得。但他居然在他的催眠研究会里主张,催眠师在催眠的时候不要看着当事人的眼睛,以免被当事人的“负面能量”给催眠了,而且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做的。殊不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观察当事人的眼睛的挪动以及其他的非语言的信号,可以解读到很多关于当事人的问题的信息;可见,此人完全不了解感官洞察力是艾瑞克森催眠技术的中心基础之一;而且,这位博士所说的这句话,暗示着他所做的工作是在内容层面而不是形式(或结构)层面跟当事人沟通,否则他根本就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因为,如果是在结构层面做工作的话,催眠师根本就不需要听当事人说话的详细的内容,而是听当事人所说的话背后的神经表象程式,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被当事人倾吐的垃圾信息所催眠”这一说。这个例子正解释艾瑞克森催眠技术的博大高深,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系统而全面的解读它。
这种局势一直连续到另外两位禀赋异禀的美国人涌现之后才得以改变。这两位天才就是NLP创始人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德,只有这两位蠢才才有能力视察像艾瑞克森这种人,敏锐、系统而全面地观察和模仿艾瑞克森的“魔术师”般的行为,并细述他的一举一动,或他对哪些暗示有反应,以及如何将这些融为一体;才得以造成系统的催眠理论体制、发展出完善的而灵巧操作技术,并将它详尽地传授给其别人。正是这两位天才的模仿学习的经历,才让他们有能力教诲众人如何学习反复雷同的过程,并得到类似的结果。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这些模式就会像你晓得要伸手到桌上拿起一个杯子,得动用哪些肌肉一样的纯熟。以至于米尔顿.艾瑞克森本人都不得不谦逊的否认,固然理查.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针对我的催眠技术所提出的理论,不足以作为我学说的全部理论;但正如他们一再表示的,他们针对我的学说提出了比我所能供给的还更完善的说明。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要解释其中的情理对我来说却是难上加难。
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德除了模拟米尔顿.艾瑞克森这种“魔术师”般的行为,他们还深刻研究了当时美国另外三位心理治疗跟沟通方面的大师——家庭诊疗巨匠维吉尼亚.萨提耳、完形治疗开创人弗烈兹.皮耳氏、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森的技术,并给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注入了新颖的血液,从而使得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内容更加丰盛、架构更加完美,大有后来居上而胜于蓝之势。并在此基本之上,发展出了另外一门新兴的学识,也就是后来风靡寰球的适用心理沟通技术——神经语言程式学NLP。
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催眠基础上仍是一片空缺,简直不正式的催眠师,此时,在某种机缘的领导下,我对催眠发生强烈兴致,并且从此开端,我始终致力于催眠技巧的学习、研讨、利用与传布工作。
2004年2月,我从台湾请来了一位著名的催眠师,举行了中国大陆第一届绝对正规的催眠训练课程,从此,海内陆续呈现了一些催眠师。也恰是从那时起,我对催眠的兴趣越来越浓。于是,持续研究和学习了台湾其他多少个流派的催眠技术、以及来自美国的各个不同流派的催眠模式,最后发明由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德所流传的“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模式”是迄今为止实践系统最完善、操作技术最机动丰硕、治疗理论最坚实的催眠模式。从此,我便开始一心深入的研究艾瑞克森的催眠模式,在从前2年多的时光里,自己研究了大批的有关“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材料,并进行了丰富的临床实验,并且试验结果证实此技术是如斯有效,而且只有你具备必定的前提,经过此技术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该技术,并且取得相似的成果;就好象学习开车一样,只要身材条件及格,经由适当的练习,勤加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开车;从实质上来看,学习催眠术与学习开车或骑自行车并无二致。
在我深入研究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过程中,发现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与传统催眠模式存在着很大水平的差异,下面我将重要从理论架构、诱导技巧、治疗理论、治疗技巧等几个方面来作详细的分析:
1、从理论基础来看,传统催眠模式的要旨是“放松、深呼吸、想像、暗示”,而只通过这样简略的诱导程序,有相称比例的人无法进入催眠状态,或者进入的深度有限。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则具备一个完全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引入了疆域、舆图、表象系统、神经表象程式、后设模式等概念,其中表象系统是这个体系的基础,以表象系统来描写人类的经验与行为,并且深入分析,在催眠诱导过程中,当事人的经验在表象系统层面会发生哪些变更。这样,就会让催眠师异常明白的知道,催眠诱导毕竟需要做什么。人们将从四周的世界所获得的感官经验,经过后设模式的处理之后,制造成本身的地图(即世界模式),在此,地图与由经验所形成的原始的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地图不即是疆域;做这样的分辨有一个特别的利益,就是让催眠师能够有效识别当事人的世界模式,并加以呼应和诱导,从而能够更快的进入催眠状态或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而在传统催眠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更不会做这样的划分。
2、从诱导过程来看,在传统催眠模式中,催眠师往往是直接给予当事人一些命令,要求当事人去做一些行为,好比:请求当事人让手臂沉没起来、让眼帘粘在一起睁不开、让当事人忘却某个数字或名字、看见幻觉等,而如果当事人做不到,或者因为抗拒而不去做,则表示催眠失败;这根本上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里,催眠师将自己定位为当事人的“回馈器”的角色,第六型的你如何与人沟通,在催眠师的输入和输出管道系统与当事人输入和输出管道体系之间构成一个“呼应回馈环”,催眠师呼应该事人的教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而后当事人会做出某种反应,当事人的任何行为反应都是下一步诱导的阶梯,这个“呼应回馈环”会一直不停的运行,直达到到催眠师盼望的目标为止;所以,根本没有所谓“失败”,只有回馈。因此,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催眠师的感官洞察力训练是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位优良的催眠师的要害,催眠师必须灵敏的侦测当事人语言和非语言的回馈,以作为下一步诱导的基础。而传统催眠里,根本就没有人注意这些问题。
3、在传统催眠中,有所谓的“敏感度”的概念,认为只有敏感度够好的人,才可以被催眠或进行催眠治疗。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根本没有敏感度这一说,其实,“敏感度”只是应用同一种诱导方式对一群人进行测试,所获得的统计结果而已;对一群人使用同样的诱导方式,天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进入催眠状态,那是正常的。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没有敏感度的概念,在此,要求催眠师尊敬每个人的独特征,要求催眠师去观察别人的反应,配合不同的行为来提供合适当事人反应的内容,只要催眠师的技巧训练得足够娴熟,那么每个人都能进入入神状态,从而进行催眠治疗或是其他的工作。事实上,人们无法进人催眠的障碍,并非肇因于遗传,也没有哪些人就是不行之说。事实上,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催眠,他的障碍在于没有人真正注意到它;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一直都在一直地改变之中。
5、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针对人类的左右脑的功效不同,做了相应的区分。这样做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可以让催眠师针对左右脑分辨给予不同的指令和引导,针对语言脑(一般右撇子的人是在左半脑,左撇子反之),运用上述第4条中所述的各种语言模式,给予烦扰并加以利用和诱导;针对图象脑(一般右撇子的人是在右半脑,左撇子反之),则运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加以参与和应用,从而达到深入诱导的效果(事实上,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当事人都是运用图象脑在工作)。而在传统催眠模式中,也没有这样的区分。
6、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就是策略,也叫神经表象程式。在神经生理层面上,神经表象程式表现为一条神经细胞衔接回路——即神经网络;而在行为层面上,神经表象程式则是把持当事人某种行为反应模式的基础,有效的识别、解读神经表象程式,可以让催眠师/沟通者有效的照应和引导当事人,树立良好的沟通关联,而且在诱导的过程中,也只需要给予当事人形式上的指令,即可达成良好的效果。还有,针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模式,只需要改变当事人的神经表象程式,即可到达冀望的目的——疾速而深远的改变。而在传统催眠中,没有这样的辨别,传统催眠师也不具备识别它的才能,因此不论催眠诱导还是治疗的过程,都只能在内容上打转。
7、此外,在对抗拒型当事人的处置方法上,“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与传统催眠中存在显着的不同。在从事催眠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案,他们嘴里说的和他们心坎实际所想的可能并不相符;比方有些人嘴里会说很想被催眠,心里却在想——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能把我催眠了,也就是在抗拒催眠师,表里不一;或者,还有一些情况,当事人并非要居心跟催眠师抗衡,但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却表白不同的意思,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在传统催眠中,催眠师会往往说当事人抗拒、或还没筹备好、或者敏感度不够之类的话,或者终止催眠;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催眠师可以应用C手腕同时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同时跟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沟通,从而对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同步的响应和引诱——这就是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的“双重沟通”技术。
8、另外,在催眠的深度的断定尺度上,“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与传统催眠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传统催眠中,普通以眼皮胶粘景象为进入第一级催眠的特征,以手臂僵直作为进入第二级催眠的特点,以全身肌肉僵直作为第三级催眠的特征,以数字阻碍和痛觉损失为第四级催眠的特征,以正性幻觉为进入第五级催眠的特征,以负性幻觉为进入第六级催眠的特征。但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不做这样的区分,因为有些人甚至能进入深度的梦游入神状态,但就是无法获得眼皮胶粘或者手臂僵直的反应。相反,以当事人的某些生理上的潜意识反应来断定当事人是否进入了入神状态、以及进入的深度,并以此作为催眠诱导的唆使器;以当事人能否回应“会话假设”的语言型态,来断定当事人是真的进入了深度入神状态还是伪装的(在集团催眠的时候,有些人会有表演的愿望,若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催眠师可能会被当事人诈骗了)。
9、从治疗的目的来看,传统催眠模式则大多是以辅助当事人自我觉悟为治疗目的。传统催眠治疗的目的是要让当事人“了解问题的本源,以及深藏的内在意思”,治疗停止时,兴许是病人真正领悟的时候,但问题是,就算觉醒了,而如果他们的潜意识没有足够荣幸,没有去主动发展新的选择和行为,那么他们还是不能敷衍这个世界,因此,他们还是无法解脱过去的苦楚或不良行为的困扰,还是不能让自己快活。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是以协助当事人发展新的行为、失掉新的选择,摆脱造成当事人疼痛的反应,从而获得快乐为治疗目标。
而且,在协助当事人自我觉悟的过程中,势必会关涉到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回溯,而如果过去的痛苦经历曾给当事人带来过宏大的痛苦,则可能会造成当事人精神瓦解;事实上,我本人亲眼见过传统催眠师对当事人进行催眠回溯而导致当事人精神病发生的例子。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很多问题都不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回溯,而且就算需要回溯,也只需要对全部四觉经验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回溯,这样可以确保当事人可以保险、有效地面对过去的痛苦经历,并获得新的反应。
10、从治疗形式上来看,传统催眠模式是在内容高低工夫,催眠师必需具体了解病人的问题所在,对传统催眠师而言,比拟典范的情况是,大部门的病人一坐下来,就详尽且漫长地叙述他们问题的所在,及产生起因,还有这些问题如何地对他们的生涯产生影响,说完之后,在催眠进程中,在当事人的一些关键之处,催眠师还必须在更进一步去懂得当事人所阅历的细节;因而,传统催眠师常常需要按期清算自己,将当事人倾诉的负面信息肃清掉,免得被当事人的负面信息所催眠了。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则是在形式上(构造上)唱工作,在大局部情形下,催眠师不需要了解问题内容的细节,只要增强留神他们做什么,而不须要太注意他们说他们做什么,目标只是要辨认造成问题的神经表象程式,在发展新选择、新行为的时候,也只是给予情势上的引诱,完整不需要去了解详细的内容,这样会防止良多麻烦,而且改变的效果比较好、速度也会比较快。
11、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在运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进行催眠治疗时,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采取无内容诊疗,这么做有几个正面的意义。如果是在课程现场做示范的话,无内容纯过程的诊疗可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固定在治疗过程中的步骤上,而让他们无法去了解造成当事人问题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从而减少很多干扰;另一方面,无内容诊疗还可以避免催眠师加入自身的价值判定,给治疗造成干扰。还有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当事人裸露隐衷的危险,从而避免让当事人觉得为难。而传统催眠治疗时,催眠师一般都需要去了解有关当事人的问题的详细内容。
12、比较有效用的一个特点是,在“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中,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叫作“将来模仿”。这个步骤可能确保在催眠室或工作坊内达成的改变,可以在事实生活中确切生效。而在传统模式,或是某些胜利学训练班里,是没有这样的程序的,我们经常闻声有人说自己加入一个训练班,当时改变了,效果很好,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后,未几久就又回到了原点,就是这个原因。
13、关于心理问题的本质,传统催眠往往会用一些“宗教、气功、神秘学、生逝世学”等领域里的某些说法,以“负面能量”来形容造成当事人问题行为的来源;并主张催眠师也必需要多加自我“修炼”,晋升自身的“能量”,方可有效凑合病人的“负面能量”。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是素来不会这样形容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其实,“心理问题”的本质也只是某些行为反应方式而已,只不外那些被社会界定为“有问题”的行为,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在面对某些情境的时候,不能获得社会所公认的幻想的结果,因此会被界定为“有问题”,但就本质而言,这个“问题行为”也是当事人在过去某些情境的刺激之下,其潜意识学会的某种行为反应罢了,跟大家学会走路、谈话、骑自行车的过程并无二致;因此,所有的行为——不论是“正常行为”还是“问题行为”都是一个人的潜意识的优秀学习能力所获得的结果。如果社会文明改变了,把某种目前认为“正常”的行为改定为“问题行为”,那么它就成了问题行为;而把某种目前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改定为“正常行为”,那么它就是正常行为。例如,如果某人有某种喝血的行为反应,通常在正常人类社会文化里,会被界定为“有问题”,而在非洲有个地域存在着某种特别的文化,当地的人习惯于天天早上起来聚在一起“小酌一杯血”。
14、还有一点是对于治疗的问题,在传统上,不论传统催眠还是传统心理征询,都将改变(不论心理问题、或是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与痛苦、金钱、漫长的时间划上等号,这是因为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本质、治疗目标的定位以及他们的治疗形式所造成的结果。然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里,改变是可以无痛苦的、无比倏地的实现的。因为,真正决议一个人行为改变与否的部分,是他的潜意识,而痛苦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货色,而且潜意识学习新的行为也是十分快捷的。事实上,花1小时治疗胆怯症比花1年治疗它要来得轻易得多;艾瑞克森曾经用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少年囚犯的行为,而该囚犯之前被一位精力科医学博士治疗了几个月仍未见效。
15、最后再弥补一点,“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的很多语言模式都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沟通中,达到诱导行为反应,改良沟通关系的效果。而传统催眠则个别必须在“催眠椅”长进行典礼化的诱导。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上的差别,限于篇幅,就不在此逐一探讨了。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之条件假设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之所以能达成如此优秀的结果,除了因为它有优秀的催眠诱导技术作基础之外,还因为它存在一套奇特的前提假设:
1、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地,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价值与念头——“隐性利益”;如果我们单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没有统筹到该行为当面的“隐性好处”的话,那么我们的做法未免流于草率和不负义务,这种改变通常效果不会速决或者问题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2、世上的每一件事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不同选择。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以上的解决计划,任何事件都有改变的可能性。
3、潜意识有抉择的用意与本能,在任何情境之下,都会挑选对本人最有利的反映。某人外在所表示的行为反响——不管它在其余人眼中看起来有如许荒谬,第二类型与第七类型,那就是他在该情境中所能取舍的最适切的反应。
4、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一个人在面临某个情境时,只要有选择——不论那选择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有多么荒诞与蹩脚,总比没有选择好,没有选择表示不知道如何反应。
5、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有九成的内部经验加上一成的外部经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有很大比例是由其潜意识负责运作的。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件事在你看起来或听起来荒谬不稽或不妥善,那正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示对方的反应中有很大的比例是你的直接感官经验所没有感知到的。那是他对内部所代表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所做出的反应,而那个内部运作过程也往往是他本人的意识所发觉不到的。
6、假如人们在恰当的情境中,在适当的帮助之下若能取得适当的资源,他们早就改变了。一个人的行动之所甚至今依然没有改变,思维训练,是由于他意识中的所有资源对那改变而言都没有后果,在他的意识中找不到改变所需的资源——该资源存在于其潜意识中。一个人之所以向心理医治师求助,实在这表现他已经在意识层面做遍了各种尽力,获得各种资源试图转变,但没有一样有效,这就是我要的。
7、当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一些抵触或不和谐时,潜意识部分的影响力更大。潜意识对他的需要的了解远比意识要多得多,也远比我们从他的外在行为所获得的了解要多得多。
8、地图不等于实际疆城。疆域就代表着来自客观世界的相对真实的信息,比较濒临于“客观真实”;而地图则是由人们运用后设模式,对从疆域中无意识地筛选出来的某部分经验加以处理,而形成的代表这个世界的模型。每个人所发明出来的地图都有所不同,催眠师/沟通者需要敏锐地识别当事人的世界模式,并加以呼应和诱导,才干够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期冀的沟通目的。
9、有用比实在更主要。古代物理学早就已经证明,相对的客观并不存在,我们所感知到的信息跟感知者的观点或态度有关,不同的察看者从不同的角度或破场对统一个信息所感知的结果可能会相差甚远。因此,有效果才是咱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10、没有所谓失败,只有回馈。沟通过程中,对方的任何反馈都是下一步诱导的或调剂沟通的基础,基本就没有失败之说。
11、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回馈。沟通的意义——不单指催眠,而是包含生活中所谓的沟通——并不会完全如你所想;它是被引导出来的反应。如果你想夸奖别人,他却感到被羞辱,这次沟通的意义就是羞辱。如果你认为,他认为羞辱是因为不了解你,这是你自己缺少沟通能力所做的辩解,沟通的结果还是羞辱。你可以选择为自己辩护,或从其中学习经验;我个人则选择从其中学习。所以如果我和别人沟通,却被他当成是羞辱,下次我就会改变沟通的方式。而且,如果有朝一日我想耻辱此人,我也知道该怎么做。
12、每一个人都领有他要改变的资源。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他改变所需要的全体资源,只是在畸形意识状况下,在他的意识中,他无奈取得那些资源,所以才会向催眠师或心理治疗师求助。
13、生态是寻求均衡的,所以有一时的定,也有一时的动。所以,在做催眠治疗时,无论赞助当事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违反生态平衡——即身心灵平衡的准则,治疗过程中,必须做身心平衡检讨,它是保障改变长久有效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uimian/27136.html
相关阅读:催眠技巧大全-23神奇电视法
调和身心息 打通任督脉
催眠分类
打开心灵的黑盒子
催眠与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