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闽南开放城市??漳州市。
学校前身是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漳州师院、厦门师院、南平师院、泉州师院合并组建而成,与当时的福建师范学院(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形成福建省 “一南一北”的本科师范教育格局。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0年被撤销。1977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选校址,重建校园,先后经历了龙溪地区中学师资培训班、龙溪师范大专班、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学历程。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2013年4月,教育部复函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漳州师范学院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复办以来,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励精图治,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次重大机遇,不断加快改革与创新步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取得明显的办学成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于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教育硕士授予权,2012年被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2319.18亩(含闽南师范大学漳浦石化学院),校舍建筑面积60.09万平方米(含在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01.66万册,电子书刊39239GB;校园网设备齐全、功能先进,覆盖全校。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政治法律系、历史与社会学系、管理科学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环境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体育系、经济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艺术系、成人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与计算机教学部、漳浦石化学院等21个教学院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8000余人(含联合办学)。设有53个本科专业,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教育硕士学科领域,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引、聘”并举,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248人(含双聘教师),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64人,副高职称的3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项目” ,2人获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7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省级优秀专家称号,10人获省教学名师奖,11人获省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省师德之星、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0人获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称号。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方针,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目前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统筹下‘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以及“优秀闽南文化文科人才培养计划”、“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改革试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试点”等福建省“十二五”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加强“政校企”合作办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漳浦石化学院,培养我省石化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与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加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化学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化学、心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历史学、人力资源管理),省级特色专业5个(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师范)、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教学团队5个(数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文艺理论教学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7个(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高师院校文科生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化学与环境科学类本科生实践技能综合培养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与闽台区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技术中心、生物实验中心、心理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主要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努力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需要的科研创新体系。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粒计算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闽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团队、“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团队、“粒计算关键问题研究”团队),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6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分析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6个科研创新平台(粒计算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闽南文化研究院、文化诗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入选我省首批科技拥军示范基地。学校建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文艺传播学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等24个研究院(所)。
学校重视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以省校两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利用我校在技术、人才和资源的优势,与地方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发挥漳州在对台学术和教育交流方面具备的独特地域、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展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与台湾明道大学、中州科技大学 、成功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等高校均保持着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与台湾明道大学合作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多媒体技术方向)等5个专业的“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与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合作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促进了学校与台湾高校间的密切联系。
学校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6万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大多已成为省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业务骨干,也有的成为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商界骄子,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队”、福建省“平安校园”,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芗涛剧社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2007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2009年被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彭冲、彭佩云,以及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曾先后为学校题词或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校的未来前景寄予厚望。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目前,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融入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两大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内涵、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推进“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四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闽南文化和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axue/jianjie/19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