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1981年获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新增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校园依山而建,芳草茵茵,花木扶疏,景色怡人,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被安徽省建设厅首批授予“安徽省园林式单位”称号。2008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学校分相山校区、滨湖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57万册,电子文献折合总量110万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各类教室和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满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现有18个学院,17个研究所(中心)、57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和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7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24人。有“双聘”院士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名,省教学名师6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8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名,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安徽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习)实训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和2个地方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9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12项,省级科研课题563项,被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7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学校主办《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安徽文献研究集刊》、《淮北师范大学报》等刊物,并与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办等联合主办国家级核心刊物《古籍研究》(入选2012---2013年度CSSCI来源集刊目录)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内地70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哈町大学、罗杰•威廉斯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澳大利亚拉托贝大学、台湾世新大学、中华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术报告制度,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全国性和全省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校荣我荣,校辱我辱,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的师大意识。办学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50000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曾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先进集体”、“安徽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9年来先后21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09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在更高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深入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和“2011计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axue/jianjie/22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