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500字
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 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 是从内容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 至今我仍然认为, 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 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杂 文的精髓在于批判, 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 本书的开篇 《沉默的大多数》 , 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 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 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 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 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 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 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 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 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 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 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 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 私下里则妙语连珠, 换言之, 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 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 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 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 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 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 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 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 有人说 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 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 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 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 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 的, 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做出了模样, 做出了乐趣, 再去管别人。 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 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 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 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 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 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 人类的文化。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还是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还算 客观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对王小波本人 的一些思考结论我虽然不再赞同, 但对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尊敬的, 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一个群体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但同时,必须健康的引导这种精神推动力是车轮前进,而不要让这种精神把整个 车都给砸烂,就需要还有一个将军,一个理智客观的领导者。至于将军是谁,怎 么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hougan/781255.html
相关阅读:鲁西西传读后感500字
雷锋事迹读后感500字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500字
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
读《话说历史》有感_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