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颇有相似之处。借用一个外国人的观察也许会让整个图景显得更清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浪潮推动1.3亿人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寻找工作,在农村留下6000万留守儿童。富裕的新阶层崛起,在贫富之间迅速撕开深深的鸿沟,其规模堪比美国。全国范围内大学扩招,耗尽中国父母一生的积蓄,制造出大量经济无法吸收的毕业生,残酷的竞争气氛不断升级。”
在《纽约客》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人的精神障碍发病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7.5%。而现在很可能已经超过20%,而且,现在更突出的现象却是,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却越来越恶化。谭叔所知道的是,大学生自杀的消息,一般还会被媒体或自媒体关注,而中小学生的的自杀,因其伙伴还没有传播意识,或乖巧易把控,消息通常都被扼杀在校园内而不为人知。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们内心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而这种不安越来越年轻化?
彭清平,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他从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视角观察,认为这是“发展的问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付出的心灵的代价。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感已经一步步让位于非常即时的满足,像婴儿般追求即时获得当下的名或利。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物质满足,却越来越多地开始失去自我。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大多只是丧失了存在感和意义感,内心是空的,一点点小挫折就能让他们整个地放弃人生。他们内心的荒芜,是因为找不到东西能够让他们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国际心里治疗大会的数字表明,中国目前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青春期是非常痛的,痛苦、纠结、迷惘、找不到出路。这是一种成长带来的痛,就像青春期骨骼的快速发育一样,会带来“生长痛。”经过这些生长痛,发生蜕变后,他们才会变得更成熟,更有勇气。关键是,如何陪伴他们安然度过这段青春期?
上述内容,主要来自2016年10月10日的《三联生活周刊》,感谢良心杂志再次关心良心问题,只是,看完杂志的组稿后,只能让人再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依然无法找到出路,最多灌了点心灵鸡汤而无济于事。而且,文章也多只限于对病理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探讨,并没能深入分析社会层面带来的冲击,甚至没能直面类似于健康、教育、住房、教育、养老等焦点问题,而这些,将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很是遗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033392.html
相关阅读:《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