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体小说不感冒,原因应该就是读不懂吧。
放下书,我咬着笔杆,认真地想了一想。
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我为此苦恼得不行。
要说这本书的句子以及给人的感觉都是安安静静的,是美好的。但是为什么整篇读下来,这些句子就变得让人迷惑了呢?它们起初是排排站着,乖巧机灵的,眨巴着一双双小眼睛友好地看着我,后来却偷偷地背过身去,嘻嘻哈哈地笑个没完,真是弄得我百思不得其解了。是它们施了魔法了吧?要不我怎么会突然就变糊涂了呢?
这是我读第一遍的感受,完完全全是真实的。
村上的短篇属于散文体,他曾在《下午最后的草坪》中这样写道自己的创作“无论怎样力图使之具有完备的形式,但文章的脉络总是到处流窜,最后连是否有脉络都成了问题。那就像在摞放几只软绵绵的小猫,暖呼呼的,且不安稳。”这当然含有谦虚的成分,但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暖洋洋的阳光下透过墨镜眺望远处一幅如梦如幻却又清晰明丽的风景画。他的语言之美给人的是一种享受。 因了这种感觉,我决定再读一遍。
这本书中有几篇给我感受很深的文章,为了能使这份感觉长久地保留,我想为此写点或长或短的评论。
我最想提的是《去中国的小船》。这一篇里,作者写的是接触过的三个中国人。
作者写自己第一次到“中国人小学”考试,超乎预想地发现中国人小学与自己的小学没什么两样,甚至清爽的多。这时,“我”开始不太讨厌中国人小学了。在这所中国人小学了里,作者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老师。他的出现无疑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塑造了高大威严的形象。
考试前的几分钟里,中国人老师讲道“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说起来像是一对邻居。邻居只有相处得和睦,每个人才能活得心情舒畅,对吧?” “我们两国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相似之处,既有能够相互沟通的地方,又有不能相互沟通的地方。读书笔记[]这点就你们的朋友来说也是一样,是吧?即使再要好的朋友,有时候也不能沟通,对不对?”
老师谈起中日两国关系的时候,不是激烈的抨击,给孩子们灌输的也不是仇恨。他将两国形象的比作邻居,朋友,并论断两国是可以友好相处的,而前提是互相尊重。从这一点上,这位老师的人格是高大的,也正是这种魅力,使村上产生了满心的敬意,以及对中国人的尊重。
“不要往桌子上乱写乱画,不要往椅子上黏口香糖,不要在桌子里面乱来”是教导学生重视素养,即便在异国他乡,也不应该丢掉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礼节,“抬起头,挺起胸,并怀有自豪感!”,每个人都要尊严地生活。
二十年前的考试结果,今天早已忘了。唯有坡路上行走的小学生和那个中国老师,还有抬头挺胸满怀自豪感。
相比较他的日本女友显现出的兴味索然,村上的这份尊重是可贵的,甚至是沉重的。他不但是作家,还是有良知的日本人。“跟你说,真的想不起来了。”她笑着回答说,“给你这么一说,倒也好像那么做来着。终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也许她的说法更合乎情理。任何人都不至于记得好几年前往哪里的桌子上乱写乱画过没有。事情早已过去,何况原本就怎么都无所谓的。
第二个中国人是一个出生在日本,不会说汉语的中国女孩。作者这样描述她努力做事的样子:“她干活非常热心,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干得挺热心。不过从旁看她干活的样子,似乎我的热心同她的热心本质上截然不同……她的热心则大约属于迫近人之存在的根本那一种类。”工作中出了点小麻烦,她难过的不行。但在作者眼里,那根本就是不需要记在脑子里的小事。这个敏感的女孩“一句话也不说,完全一动不动地呆立在那里”就像夜幕下缓缓沉入大海的沉船。那天“我”跟女孩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触。分别的时候,因为“我”的失误,把女孩送上了方向相反的电车。女孩难过之余,叹息着“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的场所,这里没有我的位置。”很显然,日本的生活并不让她觉得舒服。沉重的心情因这一句话,全都提起来了。那天晚上“我”犯的第二个错误,葬送了与女孩联系的机会。“我竟把写有她电话号码的火柴盒连同空烟盒一起扔掉了”。这次偶遇,残酷地折射出中日两国外交现状不容乐观的局面,虽然也不缺乏像作者一样善良的本土人竭力想改变些什么,但似乎也是微不足道的。
第三个中国人“身上一件藏青色轻便西服,配一条颜色协调、规规整整的领带,一副精明能干的派头。不过,哪一样都给人以多少磨损了的感觉 ”。同样是在日本辛苦打拼的中国人。经他无意中提起,推销对象大多是中国人,因为是同胞,所以互相之间帮衬着。
一群漂泊在外的中国人,一个相互取暖的辛酸故事。这背后,我们看到的还有什么呢?村上那只去往远方的小船究竟又载了什么呢?
我想,那里面大概有天涯海角的中国人小学,中日两国的关系,中国老师口中说的“抬头挺胸并满怀自豪感”,写着中国女友电话号码的烟盒,“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的场所,这里没有我的位置”,准备推销给中国人的大百科事典,东京街头遥想着的中国毕竟这船要承载的,太多了。
东京街头的中国,仍然是“我”一个人的中国,是唯“我”一人能都懂得中国,是只向“我”一个人发出呼唤的中国。
空悲切“我可以去任何地方,又任何地方都不能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060573.html
相关阅读:《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