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 来自龙猫图书馆
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开端,我们称之为“孔”,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孔”开始去认识和理解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谓“一孔之见”。哲学发展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民族思考生命、存在、自我的起点不同。这就造成了哲学的特殊性;但哲学的发展和思辨是为了追求真理,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虽生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但所述的均是全人类应遵循的理,是谓哲学的普遍性。
中国哲学的特殊性
中国哲学的“孔”,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物。西方哲学始于自然哲学,始于对世界本源和基本元素的思考。西方在开始哲学传统的时候,同时也开始了科技传统(哲学与科学并行且纠缠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学等学科逐渐独立成支,哲学慢慢变成了纯粹的学科)。而中国哲学最初面对的课题是生命,中国人首先重德,但对知识就很麻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向外看、向上看,中国人首先向内看、向自己看。 牟先生的一段话看得我频频点头,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西化,其本质的表现并不在于我们开始往西方旅行、去西方求学、学外语、引进西式教育,其本质在于我们越来越向外看,越来越追求规律数据。关于这一点,牟先生的原文摘抄如下: “中国哲学,古人重视生命问题,现在没有人重视这个生命问题。现在人把生命首先变成心理学,然后由心理学变成生理学,由生理学再变成物理学,再转成人类学及其它种种的科学,各人由这许多不同的科学观点来看人,这一看,把人都看没有了。”
两种真理
真理可以分为两种,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 外延真理大体是指科学的真理,外延的知识可以脱离我们主观的态度。凡是不系属于主体而可以客观肯断(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种真理,都是外延真理。比如说你看到一棵树,如果说这棵树多么美,那就是主体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用植物学的观点来研究树。 有一部分哲学家认为内容真理是不存在的。罗素认为,所有系属主体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态度。举例说,假定“上帝存在”已经被证明,那么“上帝存在”这句话就可以客观地被肯断为外延命题。可是如果这句话没有被证明,而你说“我相信上帝存在”,这句话没有客观性没有普遍性,它只能是一种态度。这种观点是逻辑实证论的起源。 但是内容就一定不能是真理吗?逻辑实证论排斥内容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把真理的概念限定了,系属主体的内容不可能具有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普遍性。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只是概念的诗歌,用来满足主观的情感。
内容真理及其必要性
从人生全体来看,只重视科学知识,这不是把人当一个整全的人来看。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内在情感和感受。如果只承认科学真理而否定内在情感和感受,那就是自我否定。所以,除了外延真理以外,我们一定要承认一个内容真理,它是系于主体的,并具有与外延真理相当的普遍性,也可以称作“内容的理性”。好比儒家的仁、道家的道、西方哲学中康德的理性实践。 内容真理在英语中是intentional truth,相对的外延真理是extensional truth,所以直译的话,内容真正是真理,外延真理是广度的真理。强度属于生命,生命才可以表现强度,它离不开主体,道德、宗教一定要落入主体来研究。 我们现代人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来研究人,那是用科学的态度在研究。一旦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人,人就变成了客体对象,就失去了其主体性。
我们要表现真理,就要使用语言。逻辑实证论者因为把真理限定为一种,所以把语言二分,一种是科学语言,除科学语言以外的就是情感语言,一旦引入了内容真理,唐君毅先生提出了语言三分的观念。一种是科学语言,一种是情感语言也即文学语言,而表达内容真理的,则称之为启发语言。这个启发语言就如《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好像佛家讲无明,从无明变成“明”。 这个明,表现在判断是非善恶,表现在价值判断之中,这种明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只有不把自己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把人恢复成人,良知这个明才呈现出来,也即是康德说的,你要把人当成目的来看,而不要把人看成是个工具。实践更改能把人的主体性呈现出来,如果以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的话,是绝对看不到主体性的。 内容真理的普遍性(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我们可以说,外延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而内容的普遍性是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具体的普遍性是黑格尔所造的名词,这里的具体不是指特定的事件,而是能在我们的生命里具体呈现的面貌。 比如说孔子讲仁,他并不是抽象地讲,仁是可以在我们的真实生命里具体呈现的,所以孔子当下从生活中指点仁。孝是仁的表现,也具有普遍性,只不过这种孝的表现是在对父母的特殊关系中的,这种情况是特殊的,但表现出来的是理,是普遍的真理。同时,孝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它是在一个具体的强度里以动态的弹性状态呈现。它不是一现永现、一成永成的,所以它是具体的,绝不是抽象的。内容真理都是在这样的弹性过程中呈现的,它不能停下来,不能定死。而外延真理则 是一成永成的,1加1等于2,不可能有任何弹性和变化。 西方哲学是从外延真理开始的,并从中发展出了科学,所以西方人在外延真理这一方面表现得很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内容真理这方面的,中国哲学的全部精神都在这个地方转,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在这个范围转,所以外延真理(科学)出不来。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文化之间才可以互相交通,也可以互相调节。只有认识到彼此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才能真正去吸收对方的所长来补己之所短。有一些人试图把中国哲学讲成科学,说什么在《易经》里有相对论,这个就是瞎比附,研究中国哲学,把握内容真理的具体的普遍是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214367.html
相关阅读:《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