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写在前面:

2016年12月下旬查询成绩,发现产后考的中精F10居然过了,老公奖励了个kindlepw3。为了充分利用,制定了非常简单的年度读书计划:至少读20本书(不含考试用书),并写出(可以很简略)的读书笔记。20本不多,因为要考试的二胎妈妈时间也实在不多。读书笔记的前提是书已经读过,目的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快速回想起书中的重要内容而不必再重读一遍,对于我这样的健忘症+懒虫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没想到第一本读完的书会是《李鸿章传》,梁启超著,免费公版书的魅力啊。习惯了电子产品上的碎片化阅读,意外发现kindle的阅读体验其实并不比纸书差。主要是很多阅读都是在孕晚期夜里憋不住尿上完厕所后睡不着觉的那段时间完成的…

其实一直以来李中堂在印象中都是历史课本里那个面目模糊的人,身着朝服须发皓然,手里拿着那部把他钉在耻辱柱上的《马关条约》。也零星读过些为他翻案的文章,明白他当然不是卖国贼,但也仅此而已了。开头结尾的绪论和结论是作者观点的集中,除此之外,全书记叙部分以介绍大背景的《李鸿章之位置》始,以《李鸿章之末路》终,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李鸿章在军事(剿灭太平天国为主)、政治(洋务运动为主)、外交(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为主)方面的作为,中间夹叙夹议,也有不少作者的私货。说实话梁启超这本书真是挺难读下去的,因为完全没有我最感兴趣的传主成长经历和男女关系八卦…=,=

读后感:作者曾说本书可又视为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本来历史和传记类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然而梁任公格局太大,着眼点在于记述这一段中国历史,即使本书主题是为人作传,也处处不忘把李鸿章放在数千年君权专制的顶峰、整个世界变革创新而中国闭关落后的大背景下。好处是,读者时刻都能提醒自己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会有跳出一时一地、纵观全局的觉悟。但最近自己对这种宏大叙事越来越没兴趣,反而更关注个体人物在大事件中的状态与选择。时间洪流中所有人物固然都如云烟蝼蚁,但即使是大人物也并不会只把自己当作推动历史的工具,因此面临选择时,那些作为人的活生生的不同以及不同行动下透露出的共同的人性,是历史中顶有意思的地方。而这本书显然对此全无兴趣。读完了解的是那段历史,是中堂大人的历史地位,在那个风云人物辈出的年代里他算是什么等级,而他本人,依然是那个面目模糊身着朝服的白胡子老头。

打分:三星半。本书的引人之处在于行文气势磅礴、评人论事酣畅淋漓,打分偏低,是纯粹出于个人原因--对传主兴趣不大,全书风格不合口味。这次也是泛读跳读为主,可能会回顾某些章节,但短期内应该是不会再全文重读了。

1.作者的基调

作为清末有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对中堂大人这个政敌的评述还是公正的,不失身份。所谓“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李鸿章是鞠躬尽瘁的纯臣,军事才能出众,不畏艰辛,不畏众议,年虽高而雄心未改。然而也受见识局限,无法顺大势而为,只能左右支绌,为帝国缝缝补补。即“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总体态度: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2.李鸿章活动的大历史背景与未达以前的境遇

简言之有两条:一是君权专制达到顶点,二是满洲人为君,汉人权利渐渐恢复,汉人权臣开始出现。当然后期还有一条,列强纷纷崛起,入侵中华。

李鸿章年轻时即以师事曾国藩。知兵之名始著,是在咸丰四年十二月,协助安徽巡抚福济镇压太平天国。但运气一直不佳,几乎都是在曾国藩军中做幕僚,未曾担任实职,直到38岁还抑郁不得志。作者发议说,正是十余年不得志的经历,“练其气,老其才,以为他日担当大事之用。”

3.兵家之李鸿章

“平发”:李鸿章以战功崭露头角,是在曾国藩的淮军麾下,与左宗棠和曾国荃互为犄角,并与美国人华尔率领的常胜军(“借师助剿”)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夺回苏浙,并最终攻克南京。有趣的细节:虽有戈登作保人且事先有封赏约定,但李鸿章仍在战后杀了太平天国八名降酋。梁启超认为杀降是李的“惭德”,亦证明李爱用小智小计。见仁见智啦。金陵克复后论功行赏,曾国荃领兵,其他诸将(包括左宗棠哦)或多或少都有嫉妒谗言,只有李鸿章从无间言,不争功且多有回护。我猜大概是曾国藩的魅力+个人人品所致吧。

“平捻”:仅用一年多即剿灭为患十多年的捻军,梁启超赞他“谋定后动,料敌如神”。对这部分兴趣不大,基本跳读了。

4.洋务时代的李鸿章

开展“洋务运动”是“平发平捻”之外,李鸿章的又一大历史功绩。主要有两大方面:军事,如购买及制造船械,筑炮台、船坞;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其他还有兴学堂、派留学生等。

建立北洋水师应该是李鸿章极费心力也极得意的事,可惜中日战争后屡战屡败最终全军覆没。梁启超认为这与他建立水师之时自视甚高又任人唯亲不无关系。而

5.中日战争时代的李鸿章

这个应该是李鸿章的骂名之始了。书中说“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

平心而论,李确实难辞其咎。一是外交政策失误,不知属国无外交的公法,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国际遂不再视朝鲜为中国属国;又在光绪十一年与伊藤博文在天津订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行知照。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公同保护之国,后两国各执一理,纠葛不清,酿成大衅。二是战略失误,“不欲衅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却看不清甲午五六月间,中日已成敌国,而寄希望于和平谈判和列国调停,失了战争先机。光绪二十年三月(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当时袁世凯作为办理商务委员驻朝鲜,多次请求李鸿章派兵助剿,同时怂恿朝鲜国王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李鸿章虽派兵,但依照天津条约,先通知了日本。于是日本也派兵前往,到五月十五日,日本已经有5000人到仁川。朝鲜国王大惊,请求中国先退兵好劝日本也退兵(当时东学党之乱基本已经平息)。中国坚持两国同时撤兵,日本坚持两国干预朝鲜内政。此时日本已经在做战争准备,李鸿章还在寻求英、俄等列强调停,错过了备战时机。到五月下旬,日本已经有一万兵马在朝鲜,远超中国。清政府拖沓到六月十二日,方才醒悟,开始备战,却已经失了先机,被日本反客为主。三是下令对日作战“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梁启超评论:“盖中日全役皆为此精神所误也”)。因此陆军方面,副将聂士成曾建议,趁日兵未入韩地之先,先以大兵渡鸭绿江,速据平壤,而以海军舰队扼仁川港口,使日本军舰不得逞。牙山成欢之兵,与北洋海军,既牵制日军,然后以平壤大军南袭韩城云云。李鸿章没有采纳。及七月廿九日,牙山败绩,此策遂废。海军方面,没有采纳丁汝昌建议,以北洋海军先行出击敌舰,令日本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四是数十年经营的海军不堪一击,枪炮弹药皆不合格,在洋务运动之时的任人唯亲此刻结出了苦果。五是旅顺天险,易守难攻,李鸿章因此任用亲信防守,却不料其胆小怯懦,闻风先遁(应该是指济远管带方伯谦高悬白旗、下悬日旗,一炮未发逃回旅顺港)。

梁启超也指出了“将帅无一人不辱国”的中日战争里,海军优于陆军,陆军中李鸿章的部下也优于平均水平。海军将领如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林泰增、张文宣等;陆军中左宝贵、马玉昆等与日军剧战者皆为李鸿章部下。

在全书最后,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胸襟度量也做出了高度评价:“中日之役是彼一生命运之转潮也。彼果自初蓄意以主战乎?不能深知之。但观其当事机将决裂之际,忽与俄使喀希尼商,请其干涉弭兵,则其始之派兵于朝鲜,或欲用威胁手段,不战而屈日本,亦末可知。大抵彼自视过高,视中国过大,而料敌情颇有不审者,彼盖未知东亚局面之大势。算有遗策,不能为讳也。一言蔽之,则中日之役,实彼平生之孤注一掷也。而此一掷不中,遂至积年之劳绩声名,扫地几尽。寻常人遇此失意,其不以忧愤死者几希。虽然,彼以七十三岁之高龄,内则受重谴于朝廷,外则任支持于残局,挺出以任议和之事,不幸为凶客所狙,犹能从容,不辱其命,更舆榇赴俄国,贺俄皇加冕,游历欧美,于前事若无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于是。”

6.李鸿章的外交

外交生涯应该是李鸿章毁誉参半中“毁”的那部分了。实在是很重要。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始。1870年,天津暴民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肆行宣教,而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法国借机要挟,提出赔偿重款,处死天津知府等苛刻条件。曾国藩等不愿开战,采取镇压津民的方式委屈求全,正法八人。举国呼为卖国贼,于是以李鸿章代之。李鸿章到任后,恰逢普法战争开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法国于是接受了处死为首暴民的条件。

天津教案后,李鸿章较受瞩目的外交事件发生在中法战争中。“乃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派曾纪泽前往英国办理此事,虽未成功,法政府因此有所顾忌,议院否决了向中国增兵筹饷之案,向中国求和。

此后便是日本入侵朝鲜的战争。李鸿章对日外交的失误上一章已有说明,最终中日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给他带来滚滚骂名的《马关条约》。这里记录些有趣的小故事:李鸿章面对外国人向来有自大之气,当初伊藤博文来签订《天津条约》时一直态度倨傲;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伊藤曾私语曰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威严,至今思之犹心悸。而李鸿章在日谈判艰难,后来突遇刺客,深受重伤,和谈方才得以有所进展(梁启超谓“口舌所不能争者,借一枪子之伤而得之”)。

作为外交家,李鸿章的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但是这个手段玩不好,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坐收渔利。《中俄密约》的签订就是如此。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了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又别有用心的邀请李鸿章赴俄参与沙皇加冕,期间拟定了密约草稿。而后来列强侵略中国的新方法如租界、某地不许让与他国(划分势力范围)、代修铁路等,都是受《中俄密约》的“启发”。签订密约后,李鸿章继续访问欧美,会见了俾斯麦等欧美大佬。

7.与其他历史名人的比较

这部分论述相当精彩,以后回顾可以去读原文。

历史上,与霍光、诸葛亮乃至同样革新的王安石比颇有不如,但胜过郭子仪。时人骂他“秦桧”,梁启超不屑的称这种论调为“狂吠”。

与同时代的人物比较,逊于曾文正,世有定论,但曾常怀急流勇退之心,而李无论何难均有慨然当之的血气。与李秀成是一时瑜亮,与左宗棠也不相上,而远胜同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张之洞。

与国外的人物比较,好吧,这部分好多人都不太清楚是谁,只有俾斯麦和伊藤博文还熟悉点。梁启超的评价是不及俾斯麦,而胜过伊藤。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297212.html

相关阅读:《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