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于今晨去世。“ ‘称心如意’随君去,世间不见‘我们仨’ ”。
心中是悲?的。但是想一想钱锺书先生也已经等了她那么多年。早已经爱上先生的文字。这篇读书笔记很早以前就已写好。我想,相对于《洗澡》《我们仨》这些文字,《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的读者可能少一点。然而这本书也更能体现先生晚年的心境。谨以此文纪念杨绛先生。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她九十六岁这一年写完的。这真是不容易。一位老人在回顾她的这一生,想一些生与死、肉体与灵魂的问题,总不是一般的老太太。扉页上是先生近照,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那是一位饱经沧桑但镌刻着智慧的老人面庞。这就是一代学者吧。唯有体验了生活智慧的人,才有这样的慈爱祥和。
所以我也要多读书多思考啊。当我年老,愿不衰老到憔悴,而是有智慧的老去。
这本书的思路很成体系,本来想把目录都抄录下来,但是想一想百度都搜得到,也就没太大必要了。直接切入正题。
我自以为把这本书翻了又翻,多少也汲取了一些作者的思想。但是一看目录的文字,我的大脑就又糊涂起来。这些问题玄之又玄,我有时也会思考,但是总也想不清楚,浑浑沌沌。我就是愚人吧。这样看来,这些问题也适合经历了许多变故的聪明人来谈一谈她的看法。
神、鬼、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三章。作者从三个角度分析其中的关系:肉体、灵魂、灵性良心。在鬼神问题讨论不清后,转而讨论“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杨绛把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灵魂,一部分是看得见的肉体。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而“灵性良心”应该是作者自己总结的词汇,代表人的良知良能,并且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特性。人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食色性也”和“灵性良心”共存于人的本性之中,即是作者所说的“人的双重本性”。就我理解而言,这些就如孔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这也就是人性复杂的根源所在吧。
那么,“灵”(灵性良心)和“肉”(食色性也)是矛盾的,所以才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挣扎。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站在哪一边?从作者提出这个问题开始,我的大脑就混乱起来。就我对文意的理解,灵魂与肉体既结为一体,就共同在人间享乐,在人间受苦。而灵性良心会引导人前行。若人一直听其前行,灵魂就是修炼为一个好灵魂,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读书笔记若人听从肉体纵情享乐的召唤,灵魂就没有接受锻炼,就会堕落,这个人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肉体为享乐,灵性良心是真善美的声音,灵魂是自己的精神。灵魂在作者看来,是站在“肉”的一边的,却偏偏要在享乐的同时又对肉体之乐有克制、有超越,来打造一个好的“人”,这真是太难为灵魂了。
所以人皆有向善之心。行恶也许只是一时被“肉”蒙蔽了灵性良心。故好人常有,圣人难当。
在“灵”与“肉”斗争问题讨论的最后,作者引用了另外一句话:“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命运之事,本是千古难题。这句话把一切讨论又归于谜团。
第四章也很难看懂。大体上说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大时代背景下人命如草芥,很多时候在身不由己的漂荡。但是又说命运像一条河,环境方向已定,掌舵的却是自己。所以个人努力不能被抹杀掉。这些内容,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和一位朋友讨论时说的话。当自己年轻时,足够努力足够有勇气就好。算命一事可信与否并不好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之理,总该是人过中年之后才相信的。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如果总信命,人的拼搏,人的自制自克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后面的几章,是像作者一气呵成的思绪。人贵者,在于自身。人生虽苦,仍值得经历。经历中即是锻造灵魂。锻造、修身,也总是会有成效的。正是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却不尽相同的灵魂,才有了“人是万物之灵”这样的结论。这几篇篇幅虽长,但是思路和我一贯的思考差不多,疑问也就很少。
杨绛先生把这本书定义为她的“自问自答”,确是如此。前半部分为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和自己努力给出的合理解释。虽然这其中疑问大于解答。而很多问题,都归于哲学,真的是探索不清。后半部分为注释,注释她对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如果真的要深入思考人生,思考“人”,还需要我来读更多的书了。
引用一首诗来做今天的文末:
生与死
兰德(杨绛 / 译)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316747.html
相关阅读:《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