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第8节至最后
【感悟】:
以下大部分为摘抄,除了一些备注的部分是自己的感悟。
1.王阳明说,“做儿子的对于父母的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2.王阳明对弟子说,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3.“诋毁来得越强烈,越需要冷静。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4.王阳明心学的一个独到之处: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有一次弟子给老百姓将心学,但没人听。王阳明说,“你们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别人讲学。”
5.“对于泼妇(骂街)招式,王阳明的应对策略是,充耳不闻。他和弟子专心致志地讨论心学,在探讨心学的过程中,整个世界都清静如海底。”
6.“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7.“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情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就是真正的“致良知”(王阳明心法越来越成熟后的观点是“致良知”,即用良知来为人处世)。注,记得哪里看到乔布斯办公室很空旷,他做决定就是坐在地上,把产品放在眼前冥想。还有哪里看到过,某高管做决定就是去骑自行车,在骑车时找到答案。我觉得,这里都有点相同的部分,就是最后做决定都是听从内心直觉的声音,并且做了就不再更改。那个声音往往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8.王阳明说,因为致良知如此简捷,很多人会不太重视,走向歧路。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原因是,知行不一。就像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
9.“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10.“王阳明说,当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事,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王阳明主张,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所为“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要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良知能分是非善恶,是因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恶上,它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王阳明主张,只有大多数人的良知认定同一件事是对的或者错的,那才叫心即理,否则就不是。比如,你觉得肉好吃,就不管什么场合对什么人都吃肉。可如果面对穆斯林时吃猪肉,那就是大不敬,这种行为就不符合天理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良知分清的就不是“是”或者“非”,它完全拧了。”注:我觉得上述几条要结合起来看,不然容易片面,走误区,所以摘抄在一起。
11.有关书中提到的昏君朱厚照,大家在其死后队其的评价是:“作为普通人,他无疑是出色的,因为他能创造心灵的自由,他不被那群腐朽的老臣订立的规则所左右,只活最真实的自己;但作为皇帝,他是极不合格的。他在享受皇帝权利带给他快乐时却少履行皇帝应该尽的责任。”注:这个评价很有存在主义里谈到的自有与责任,自由与限制的意思。作为单独的人,我们可以尽量自由。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做某个“角色”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12.王阳明说,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为,是要你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注:个人认为,“在网上”就是时刻保持警觉,觉察,这不但对心理咨询师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卷入”,和来访者一起迷失了自己),对普通人来说也完全可以借鉴,特别是对那些身居名利场的人来说。
13.“真正服王阳明心学的人,都没有登上权利之巅。所以,王阳明只能在余姚当他的教育家,权利核心对他而言,遥不可及。”注:他本已淡泊名利,这样的结果也是他看重什么(相比打仗,他更重视传播心学),想成为什么就变成什么的结果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1316912.html
相关阅读:《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