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知道他有一个踏上英雄之旅“青年四讲”的读书活动,四个月,四本书,四种美德。分别是《希腊神话与传说》之勇气、《哲学的慰藉》之智慧、《奥赛罗》之爱、《富兰克林自传》之自由。信息时代里,买书容易,读书难,确实是的。这么多年,买了几千本书,可真正读进去的屈指可数。
非常幸运的参加了小树一月一本书的导读活动,从《希腊神话与传说》到《哲学的慰藉》,在读书广场虽然极少发言,但他们的每条对话都会用心去看,看到精彩之处会收藏起来。群里来自各个城市的书友们太了不起,他们的知识面广,阅读领域极深,我都不知道如何去接话,就像宅在这个小城里的井底之蛙,语言与思想总是极其贫瘠的。
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读书:花一个月认真的读一本书。之前也阅读,不过都是一个人闷着头凭着兴趣读,读的数量多,范围也宽,但始终在书之外,书看完就去豆瓣做个记录,极少停下来思考,豆瓣上增长的仅仅是浏览过的书目数量,精华并未被吸收。
跟小树读第三本书《奥赛罗》的时候,提前做了些准备,都说莎士比亚很难读,所以有些畏惧。起先买了单本双语版《奥赛罗》,看完后不过瘾又买了译林出版社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kindle上买了陆谷孙著《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在任何媒介上只要看见莎士比亚字眼都会点进去浏览,花了半天时间看《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77期《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专题,在做这些准备之前,我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仅仅是知道他写的《威尼斯商人》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威廉.莎士比亚(1564.4.23—1616.4.2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
2016年4月9日,跟小树读《奥赛罗》第一天:互相认识,自我介绍。
小树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都听过,但很少去读。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自由,这个目标很大,我们的步伐很小,我倡导也建议,大家每天读几页,以便超越自身及自身外部的局限,更加接近一种自由的状态,千里之行,始于今晚。”这是导读第一天的导读语,我被那一句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自由打动,谁说不是呢,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越,只有超越才能获得自由。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可是没准哪天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4月10日。读《奥赛罗》第二天。天乐老师导读:《为什么读莎士比亚—-另一种视域》、《如何读莎士比亚》。
为什么读莎士比亚?这个问题我真没有想过。我想正因为读书是一件无用的大事我才去读,而且愿意去读。整个读书的过程是充实而满足的,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如果不是有这个读书活动,哪怕我明明知道今年是莎翁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各大媒体都有关于他们的纪念活动,我想我都不会去买一套莎翁全集来看。四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我们能读懂吗?但不管能不能懂,跟着老师一起读,多少是能懂一点的我这么想着。
为什么读莎士比亚?天乐导读告诉我们:“因为莎士比亚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域。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个睿智幽默的朋友,在最普通日常的生活中伴随着我们,但同时总能提供一种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别样的眼光。和很多诗人不同,他对普通日常的生活充满了热情。他并不认为我们需要自我抽离站在高高在上的神圣云端来审视生活,他既不这样对待他眼中的一切人和事,也常常提醒我们不要这样对待他的剧本,他需要的,是我们曾经拥有但渐渐丧失的孩童般的好奇心,认真但不死板地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回想近期看过的几篇戏剧,从他描绘出的不同种族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阶级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可以读出很多情感,对奥赛罗因缺乏安全感妒忌鲁莽痛失爱妻的哀叹,对十恶不赦的伊阿古的厌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家族的仇恨而不能在一起的悲哀,对错误的喜剧中关于耐儿肥胖的那一段描写又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说他的创造“表现了整个宇宙”,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英语还未成熟,他用自创的英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从未被他的当代人领悟到或从未能说出的人生感悟和真谛。当语言被他创造出来,成为被无限扩散和无尽延续的自在时,一个词或一句话所指,也许和宇宙一样深邃吧。
莎士比亚不好读,那拗口的人名,中世纪的背景,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已400多年。而他的作品之多,要想领略其文学之美,跟着导读走。
如何读莎士比亚呢?戏剧不同于其他文体,它的核心在于言辞。戏剧通过言辞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描述场景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表达道德或价值批判。天乐推荐大家用文本细读法。这是美国主流文学批评流派最为提倡的阅读方法,适用多种文学作品的阅读。所谓“细读”,就是仔细的阅读。文本细读法强调反复深入地阅读,带着问题和积极思考地读。天乐介绍了古尔灵的方法,将细读法分为三步: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首先细读必须对文本中的词,它的直接含义和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在了解作品个别词语的意思之后,还要理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结构和模式。最后,语境分析。语境指的是语言产生意义的原因和前提。
游戏:天乐推荐的阅读方法叫做文本()法?回复括号中的词给微信号私聊,送上一份小礼物。
当打出细读两字过去的时候,微信号弹出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的一篇演讲稿:《细读文本,体味文学之美》。这篇文章在4月12日才完全看了一遍。
文本细读,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文本的方法。文本批评不是读后感,也不是印象批评。需要有一种专业训练。解读文本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你要相信,文本是真实的。这个真实,不是通常意义所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我们经常在文艺理论中讨论的“艺术真实”。解读文本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要处理好平时学习的文艺理论和现场发挥的文本解读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读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要学好理论。解读文本的第三个前提,阅读文学作品不能预先设置框架。陈教授举列分析《雷雨》时有个学生提问为什么陈老师从来没有正面分析过鲁妈,他说,如果没有那个同学的启发,他对鲁妈就不会有更深入的解读。为什么这个学生能提出来,因为这个学生脑子里没有框架束缚。
陈思和:后来改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增加了对鲁妈的分析,就是突然有个感觉,鲁妈的脑子里是没有一点束缚的,所有的束缚都可以被打破。人的所有悲中有一个就是:“执”,想法被什么东西执住了,争一口气。像奥赛罗的悲剧也是因为“执”,固执的相信妻子背叛了他,固执的相信伊阿古的话,因为他“执”,所以掐死了苔丝狄蒙娜。当他知道真相后拔剑自刎,倒在妻子的身边。
我们阅读文学,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去感受现实中可能找不到的完整美好的生命境界。编者按这一段也是阅读者的心声,摘录记下。
4月11日。读《奥赛罗》第三天。天乐导读:第一幕第一场。
讨论题:翻看《奥赛罗》,有什么第一感受?和你预想的一样吗?关于如何读莎士比亚,你有何疑问?
因为第一本《奥赛罗》是朱生豪译双语本,书不厚,两个小时不到就看完了中文版,英文基础太差,忽略没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读,人名地名与《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各种斯比起来要容易太多,比预想的要轻松一些。关于如何读莎士比亚,我想,用天乐老师的文本细读法去实践,一定是没有困难的。
“欣赏雕塑,视觉不同,雕塑的样子也不同。我们读《奥赛罗》,选择哪个角度?有种族和政治的角度,性别与爱情的角度,等等,高明的读者会选定一个角度,在阅读中持续思索这个视角所看到的内容。而每一次重读,都会选定一个新的视角,这样就能全方位地理解一部作品。今天,我想带大家,看看这部剧中言辞的艺术。”
这又让我想起在《为什么读莎士比亚---另一种视域》中天乐老师所说。用多角度去重复读一本书。我的第一遍是泛读,读后带着个人的爱恨愁怨,给他们贴上“好人”或“恶人”的标签,想来也是肤浅。
昨天才把手头买来三联的那个莎翁专题全部看完,今天的时间没用上来跟读,所以才刚开始就没跟上导读的进度。《奥赛罗》第二遍还没开始读,文本细读之言辞的艺术欣赏没跟上。留到后面来补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824297.html
相关阅读:《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