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这位西学中的老前辈思路真是太清晰,表现在行文的字里行间,秒杀捣浆糊的吹牛皮老中医们。(现在头衔高名气响的中医大家遍地开花,可真的看看文章、看看医案往往大失所望,如嚼白蜡般枯燥无味,文字搬家而已,毫无新意,而且往往在关键处留一笔,让人读过只知道此人很厉害,仅此而已。)
2,一部中外学术史告诉我们:要想写大著、做大业、成大器,就一定少不了大胆。学术成就永远属于勇敢的人。(焦东海语)
3,私下总结焦大黄成功法则:扎实的中西医基础+勤奋刻苦认真虚心的态度+坚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敢于实践创新的勇气+准确的研究落脚点,造就了焦东海先生的巨大成就。(虽然很多人包括中医界很多人都不知道焦为何人。)
3,想做点事情,平台很重要。但人最重要,包括圈子。喜欢科研的同志还是留大医院的好,而且要搞好人际关系。只要稍微有点灵光,做点研究还是不算难的。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果,应该也不是不可能。
4,为什么前辈经历了艰难险阻探索出的极具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经验成果,并没有在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推广应用?安全?风险?利润?值得深思。(我在急诊实习时病房一位急性胰腺炎老奶奶,床位医生给了清胰汤原方,剂量很小,无效。主任问起来还解释说应循序渐进,逐渐加量。不做评价。按照急症用药原则以及大量成功案例报道,急性胰腺炎应大剂量攻下,分次服药,中病即止,逐渐减量。正如焦东海先生所说的病情是“早泻早缓解,迟泻迟缓解”。)
5,希望一代大家焦大黄不要像历代名医如流星般陨落,后继无人。(这一点吴老师多次谈到,中医传承存在问题。一想起来好忧伤,仲景以后,老张家就开始沉默了,直到千年以后出了个张锡纯。什么华佗、扁鹊、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京城几大名医,乃至国医大师,都如流星般消逝,大家培养不出大家,大家之后无大家。张镜人先生的孙女在曙光,裘沛然先生孙子在龙华,头顶名医嫡传的光环,却没有展露出头角,不能不说有点可惜。就事论事,无恶意,勿过多联想。)
6,不管怎么说,医学科研的目的是指导临床、提高临床,治疗疾病,解决实际问题。焦东海先生几十年时间钻研大黄一味药,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上血、高脂血症、肥胖病等10种疾病,均获良效。这就给我们省去了很多的前期工作,让我们临床运用大黄治疗疾病少走一点弯路。如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不论虚证实证,均可以用大黄。大黄不仅活血,而且止血,是一味止血不留瘀攻邪不伤正的良药,尤其在上血合并脑梗、冠心病等止血药禁忌症的情况下,更是可以考虑大胆起用大黄。再如急性胆囊炎,发热体温不超过39℃,白细胞不超过2万,没有其他并发症,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单用、重用大黄。这都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值得参考。这就是古人所要求的,胆大心细。
7,客观实际看问题本是知识分子的自带技能。但为了防止有人又说我头脑发热盲目吹捧,不得不多说几句,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说大黄是味好药,是为了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大黄,合理使用大黄以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不要白白让良药见弃。不然只在“阳明腑实证”才想起大黄,而且还不一定敢用,那有多可惜啊。但夸归夸,不代表大黄无所不能,包治百病。感冒、咳嗽也要大动干戈上大剂量大黄,别说是从这看来的。。。黄煌老师在《药证与经方》一书中总结大黄药证,说大黄治疗“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可以参考。
8,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从宝库中探宝是中医人无法推卸的重大责任。青蒿素成就了屠呦呦,精黄片成就了焦东海。还有那么多宝贝等着我们去寻找,去打磨,去雕饰呢。一味医学工作者,一辈子能把一味药搞透,把一个病的一个点搞透,已经很不错甚至可以名垂青史了。眼下大多数中医(包括我)也是处在瞎子摸象的状态,时而相信,时而怀疑,时而有效,时而无效,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知其然而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总之很被动,有时还挺迷茫。焦东海,屠呦呦等人也不是天生懂大黄,懂青蒿的,他们的研究过程就值得借鉴。总而言之,咱们得打起精神来,从经典寻找一点思路,从前辈总结一点经验,从实践摸索一点真知吧!
9,把《神农本草经》对大黄的记载找出来读一读,思路或许可以开阔一点。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一口气读下来,是不是感觉很清新?通俗的说法,大黄可以抗衰老,减肥,降脂,是不是有点心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注定了大黄是一味大有前景的良药!
10,好久没有这么一下午埋头抄书写笔记了。好充实啊。停下来才感觉肩膀脖子僵硬不堪。and,执笔手指已悄悄地变形,请鉴别诊断:RA。吃碗牛肉汤补补脑,回来继续。一想起还要赶回医院,心好累。
2015/11/15,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dushubiji/978103.html
相关阅读:《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笨笨熊种橘子》读书笔记350字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教育》读书笔记
《楚辞》2000字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