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一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认为是崇高的理想,强调牺牲、勇气、斗志的价值,社会各个阶层的对立一时间被忘却,在国家统一的象征之下,所有的市民相互合作,这些事情都被美化了。”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自由民主理想的扩张C.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泛滥 D.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嚣张的主要外在客观原因是(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 B.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C.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D.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 )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9、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 A.冶铸业制鼎规模的扩大 B.奴隶主越来越奢侈腐化 C.春秋时期生产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0、《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 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13、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14、在近代某中外条约中,清政府应允对方“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5、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16、《苟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17、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相权不断削弱1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9、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2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22..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 .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选择题形式内容第一组疆域图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A 朝 C 制(图1)。第二组示意图汉代三公九卿制; B 朝 D 制(图2);清朝军机处。 图1(某朝局部疆域) 图2(1)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2分)C、D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2分)请概括指出D的积极作用。(4分)(2)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两对基本盾。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的演变趋势如何?(6分)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2分)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6分)28.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内空格的填写:每空2分。A组: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8分)名称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鸦片战争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④B组:中国人民的抗争(3分)大事件领导人革命性质主要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⑤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孙中山⑥结浙江省临海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10728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