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科寒假作业(2019?2019)学年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8.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1131480.html

相关阅读:2019杭州市余杭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