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最具有实力。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学习路上,逍遥右脑为你加油!

  【一】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卡上规定范围内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试卷个人妥善保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

  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

  2.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转变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

  3.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

  4.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5.“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6.有一中国文化史著作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思想趋向思辨化D.宋明理学得到批判

  7.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8.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9.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言论。下列各项与智者的观点相符的是()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1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应是()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1.《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于()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12.“它在1500年至1750年间所发挥的作用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活动,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材料中的“它”是指()

  A.开辟殖民地B.商业贸易C.奴隶贸易D.机器生产()

  13.下图是中共中央作出的某项重要决议的内容,当时作出该决议主要是为了

  A.保证一五计划建设的顺利实施B.尽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解决急躁冒进带来的经济困难D.缓解“*”后的经济压力

  14.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15.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1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的意图是()

  A.肯定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B.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D.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7.某条约有如下内容:“……(本组织)愿意进一步增强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便使其能够在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内更好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罗马条约》B.《欧洲联盟条约》C.《华沙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8.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B.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D.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19.《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

  20.“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

  A.实现教会的民主化B.购买“赎罪券”

  C.虔诚信仰天主教会D.“信仰即可得救”

  2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义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22.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23.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第一次是希腊时代,第二次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下列关于这三次演进和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第二次使人从天主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C.第三次促进了人自身和人的思想双重解放

  D.后两次把人们从君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24.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B.推崇代议制C.崇尚直接民主D.反对三权分立

  25.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结合材料一及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6分)

  (2)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8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2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6分)

  28.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发展,国家主权理论逐渐形成并丰富。(14分)

  材料一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1530—1596)是近代西方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超乎公民与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他认为,“家庭是一切国家的真正由来和起源,”“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统治者,一个领主。”国家主权来源于家长——即君主。

  材料二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现象的发生。

  材料三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强调,国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就称为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它来源于共同体和它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因而对全体公民都有约束力。其唯一目的是维护公共幸福,并以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为保障,“任何拒不服从公意的人,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布丹关于国家主权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时代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洛克思想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一、三,指出与布丹相比,卢梭关于国家主权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意义。(4分)

  【答案】

  1-5CCBDA6-10ADDBC11-15DBADC

  16-20CBDBD21-25BBDCB

  26.(1)“一手伸向过去”:继承先秦儒家*学说,提出三纲五常思想(2分)

  “一手指向未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2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2分)

  (2)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统治的进步思想。(2分)

  认识: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②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③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主义思想体系。(6分)

  (3)含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2分)

  说明:*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儒道法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4分)

  27.(1)趋势:从西汉到北宋,南方户口数逐渐超过北方。(2分)

  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分)

  (2)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2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4分,答出2点即可)

  (3)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

  28.(1)观点: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主权至上;主权来源于君主。(2分)

  背景:欧洲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教会及其神学受到猛烈冲击;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王权加强。(4分)

  (2)背景: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

  影响:为英国革命提供理论辩护(或理论总结);对其他国家反封建斗争和法国启蒙思想有重大影响。(2分)

  (3)不同:国家主权属于人民;(1分)与社会契约理论相联系。(1分)

  意义:成为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1分)深刻影响了美、法等国的革命。(1分)

  【二】

  卷Ⅰ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

  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

  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3、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

  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4、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之批评:“不经凤阁

  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

  5、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

  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

  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6、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

  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7、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

  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

  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

  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强干弱枝B.分散军权C.重文轻武D.守内虚外

  9、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

  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得到加强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10、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

  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

  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

  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D.参政议政的权利

  12、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

  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

  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

  的主观*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13、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

  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

  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

  民主的实质是()

  A.主权在民的民主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

  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14、“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15、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

  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

  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

  于罗马()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16、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

  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

  然法观念的是()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17、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

  英国()

  A.结束了王权*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18、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

  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

  现主要是因为()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9、“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

  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

  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20、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

  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

  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A.共和主义B.集权体制C.宪政主义D.联邦主义

  21、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②总统和内阁之间

  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

  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战斗,付出极大代

  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

  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23、思想家柏克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一种是“狂野的*,固定的气体”其释放

  出来的最终结果需要到“最初的激荡略微平静下来,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种要比表

  面浑浊的泡沫动荡更深一层的东西时才能判断。”另一种自由是一种高贵的、由继承而来的

  自由,“它带有一种堂皇动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这是一种合理的而有气

  概的自由。”对这两种自由的追求分别是指()

  A.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B.北美独立战争、英国议会改革

  C.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D.*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24、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

  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A.内阁的建立B.议会的产生C.国家的统一D.联邦的形成

  卷Ⅱ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5、(25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

  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

  和*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9分)

  (2)材料三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史料研究、史论探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欧美近代民主政治时就是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

  史料:

  下列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两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1)上述两部文献对国家权力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规定?有什么共同影响?(4分)

  史论:

  材料三民主要真正实现必需做到“原*主”和“程序民主”并重。“原*主”体现了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程序民主”体现了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主实现“原*主”和“程序民主”的主要表现。(4分)你是如何理解“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4分)

  (3)综合上述史料研究和史论探讨,欧美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D.D.A.B.A.6—10C.A.C.D.B.11—15A.C.D.B.A.

  16—20C.D.A.A.D.21—24B.A.A.B.

  二、非选择题

  25、(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4分)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3分)特征:君主*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2)制定:克利斯提尼。(2分)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4分)

  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4分)

  26、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27、(1)材料一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材料二界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4分)

  (2)原*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程序民主:三权分立,互相制衡。(4分)

  理解:学习英国的议会制;成功地实践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等学说。(4分)

  (3)选举;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3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1161669.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辉煌灿烂的文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