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2.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4.《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结果是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根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B.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C.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D.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7.《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8.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9.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的客观原因是A.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C.民族危机加深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0.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1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13.《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1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强化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15.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16.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17.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A. 雅典是城邦小国 B.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C. 国家发放观剧津贴 D.奴隶制工商业发达20.“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A.中央集权原则 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21.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被称为“一票共和”。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C.法国君主政体的弊端、危机重重,国力日益衰微 D.议会选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共和派不妥协的斗争22.下列表述与罗斯福新政相印证的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国家来总揽”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23.“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C.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计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材料二: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材料三:《清史简编》记载:抚顺矿是东北最大的煤矿和油母页岩矿,光绪二十八年加入俄国华俄道胜银行股份,日俄战争后,日本声称该矿为俄国财产,强行收归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经营。该矿所属的电力、冶炼、机械、制油等企业,均落入日商之手。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哪些应用?(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及其成因。(6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电力工业落后的原因。(7分)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1)试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历史说明上述观点。(8分) 材料二:欧盟现在试图走与以往的传统强国不同的道路,成为国际力量中的重要一极。 (2)欧盟崛起有何特点?试分析欧盟国家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7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有哪些共同因素? (3分)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50分。)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120075.html

相关阅读: